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医养生方法【道医】

道医养生方法【道医】

道医养生方法【道医】中国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乃是向往长生不老。

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对养生学的研究和养生术的追求。

道家养生,提倡“性命双修’。

性,乃天赋之性。

包含着人的精神、心理、气质、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诸方面。

命,乃客观之命,表现在人的生、死、强、弱、智、愚、贫、富,以及人的时运等各方面。

而性与命又浑然一体,相依相关而不可分。

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

故道家对性与命乃双修并养。

道家养生,在于炼心、炼意、炼性,在于炼精、炼气、炼神。

修天性并修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

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

所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

道家提倡“性命双修”。

修性,则重于习练内养功法;修命,则重于习练外动功法。

修性,则要修养心、意、性而善养神;修命,则要修养精、气、神而善养形。

故,道家养生之道,重在善饮善食,习气练功,调和阴阳,“性命双修”“锖静无为”,养育神行。

概括而言,道家养生之要旨,在于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

因而,道家养生之道,乃修养神形,使其交融;习气练功之法,乃内养心性与外炼形体,使其相合,从而,使“性命双修”之养生之道,臻于合一,达到升华。

道家养生学所遵循的原则:一是养生与天地环境统一;二是养生与形神的结合,使养生与精神形态统一。

因而道家的“性命双修”和“精气神合修”的学说,便形成了道家的养生体系。

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道教养生方法: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

此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

魏晋以后,守一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

魏晋时期,此法曾广泛流行。

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

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

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

导引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

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各式太极拳,六字决,八段锦,五禽戏,扶阳功等都属此系。

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

吐纳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

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胎息是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

胎息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

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服食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

该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

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

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取类比象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即不食五谷杂粮,通过采能服气等手段养生的一种方法。

用道家特有的方法把人带进一个不饥饿的生理状态,再通过吐纳导引功法等调理机体,对人体后天形成的功能及心理养成的习性进行弱化与减低,直至激发与启动人体先天之能量,最终达到对身,心的净化与统合,使机体自身功能修复,从而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祛病养生,美容瘦身,延年益寿及怡养心境的功效。

内丹是以人体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

内丹与外丹相对。

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

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

从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各种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药物外用:将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助药力与热力的共同作用,使腠理流通,气血流畅,对肿疡等皮肤有辅助作用。

将药物用酒或醋炒热,装于布袋熨摩患处,借助药力与力直接接触患部,以疏通经络,调合气血,散寒除湿,解毒消肿,对痹证等筋骨疾患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药浴,热敷,艾灸亦是常用之法。

道家独特方法:阴阳双跷,元炁疗法,符咒祝由,风水调整等。

道家养生四大方法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道家养生强调精神的超然、安宁,渴望自由,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道家的四大养生法。

一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

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 老子的经络之说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2. 老子的精气之说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

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

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

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3. 老子的神守养生法“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

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

窍指人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是督脉(经脉)这个纲的绳头。

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机能具有很好作用。

守腹就是意守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下丹田。

神守下丹田对于培养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好处极大。

守中是说守中脘穴,即脐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说为丹田。

神守丹田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

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

4.庄子吐纳法的最高境界为胎息庄子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指此法。

其最高境界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脐呼吸,故曰胎息。

学会胎息,则道成矣。

胎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练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之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在母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

四精神修练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主要方法有:1. 清心寡欲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

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

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

2. 信道修练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学道。

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3. 广积善德道家从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角度,确立了善德的修炼内容。

认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积善德,才能感动主宰人间善恶的神明,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4. 知足长乐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

只有知足,才能经常得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

重视精神修炼是道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重要特征。

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哲学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

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

大意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

1.衣不过暖。

人体经脉气血畅通,就不会有寒冷的感觉。

“衣不过暖”指的是不能过度依赖多穿衣来实现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

2.食不过饱。

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经常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多食不利于养生,正所谓“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3.住不过奢。

居住环境要简单、接地气。

4.行不过富。

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华舟车、行为不能一掷千金、行事不能重财轻德、行动不能以金钱来开道。

5.劳不过累。

“五劳七伤”为道家养生之大忌。

“五劳”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因此,善养生者要尽量避免五脏、气血、经脉、筋骨因过度疲倦或七情太过而受损。

6.逸不过安。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让身心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长。

7.喜不过欢。

提醒人们喜与欢不宜太过,不可超出人们的心理阈值。

8.怒不过暴。

老子说得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令人气愤的事,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

9.名不过求。

道家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处之,莫为镜花水月而强求。

10.利不过贪。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大凡利益熏心、贪得无厌之徒,肯定是一个不懂养生之人。

道家养生的“渐”与“顿”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功,修炼法的种类有顿法、渐法、男擒白虎、女斩赤龙之分。

因为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生理与身体强弱之不同,在使用功法上有明显的补与泻,必须有所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