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改“控制变量法”为“补偿法”著名的也是最重要的“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而编写的教科书与以前的教科书比较,把教师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索性实验。
多年以来,都是教师演示实验,由老师做、老师讲,教科书不把实验的设计展示给学生,而课标教科书则详细写出了实验程序和设计过程。
在实验修订本中,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的叙述只用了半页400多字,而在课标教科书中,用了单独的一节即第四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洋洋洒洒3页半,约2000多字, 是原来的5倍多。
实验修订本中,有下列内容(2项):●实验装置●实验方法课标教科书中,有下列内容(7项):●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参考案例●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实验修订本中的内容只是课标教科书中“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和“参考案例”两项内容,也就是说:课标教科书比实验修订本增加了实验设计方法的内容: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以前是老师补充的,现在写在教科书中,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做实验,还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实验,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除文字不同外,插图也不同。
实验修订本中,只有一幅图即图3-5 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图(第50页),而在课标教科书中除实验装置图(第78页图4.2-4及图4.2-5)外还有图4.2-2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a-m 图)和图4.2-4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的关系图(a-m 1图)(第76页),为学生作图做了示范。
笔者经过仔细、认真的研究,认为“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还有改进的空间,且有改进的必要。
那就是把“控制变量法”改为“补赏法”。
一、“控制变量法”实验1.实验装置图1为俯视图,图2为侧视图。
2.实验过程(1)加速度跟力的关系使用两个相同的小车,满足m 1=m 2;在连小车前的绳端分别挂一个钩码和两个钩码(设钩码质量为'm ),使F 1=2F 2.将二小车拉至同一起点处,记下位置.放手后经一段时间使二小车同时停止,满足时间t 相同.改变F 重复实验,读出二小车的位移,填入表1:表1根据221at s =,在t 相等的情况下,a 与s 成正比。
从表1可得: 比较可得,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 ∝F .(2)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将小车1上加0.2kg 砝码,使m 1=2m 2;二小车前面绳端都挂一个钩码,使F 1=F 2.将二小车拉至同一起点处放开经一段时间使其同时停止,读出各小车位移记入表2:表23.定律导出(1)由上述实验结果F a ∝,ma 1∝,可得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为(2)上式可写为等式F=kma ,式中k 为比例常数.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单位,就可以使k=1,则公式更为简单.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定义的:使质量是1kg 的物体产生1m/s 2的加速度的力为1N ,即1N=1kg ·m/s 2.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就可以使k=1,那么公式则简化为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3)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也是正确的,不过这时F 代表的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是: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是:F 合=ma .二、系统误差分析1.用数字计算法分析误差在实验中,小车(质量为m )受的拉力实际上不等于钩码的重力(g m '),设为T ,则有⎩⎨⎧==-ma T a m T g m '',解得 从结果可以看出,小车受的拉力T 实际上小于钩码的重力(g m '),而钩码的重力(g m ')是产生小车和钩码二者的加速度的力,而不是产生小车的加速度的力。
在第(1)步中的第1次实验中,小车受的拉力N N T 18.002.02.01002.02.01=+⨯⨯=,但在实验中认为小车受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N g m 2.0'=,则相对误差为%1118.018.02.0=-。
在第(1)步中的第2次实验中,小车受的拉力N N T 095.001.02.01001.02.02=+⨯⨯=,但在实验中认为小车受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N g m 1.0'=,则相对误差为%3.5095.0095.01.0=-。
可见,在小车的质量相等的条件下,钩码的质量越小,相对误差越小。
但是,实验中认为第1次实验小车受的拉力(两个钩码)是第2次实验小车受的拉力(一个钩码)的2倍,但实际是不是2倍,是89.1095.018.0=倍,相对误差为%5.5289.12=-。
在第(2)步中的第1次实验中,小车受的拉力N N T 18.002.02.01002.02.01=+⨯⨯=,但在实验中认为小车受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N g m 2.0'=,则相对误差为%1118.018.02.0=-。
在第(2)步中的第2次实验中,小车受的拉力N N T 19.002.04.01002.04.02=+⨯⨯=,但在实验中认为小车受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N g m 2.0'=,则相对误差为%3.519.019.02.0=-。
可见,在钩码的质量相等的条件下,小车的质量越大,相对误差越小。
但是,实验中认为两次实验小车受的拉力相等(都是两个钩码),但实际是不相等的,其中第1次是0.18N ,第2次是0.19N ,相对误差为%6.518.018.019.0=-。
2.用公式法分析误差 根据公式''m m g mm T +=,得相对误差为mm T T g m ''=-,也就是说,小车质量m 比钩码质量'm 大得越多,相对误差越小,即实验条件是:只有当m >>'m 时,才能认为小车受力等于钩码的重力。
但无论如何,高达%11的误差,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也就是说,上述实验是不可取的,只能把钩码的质量降到kg 01.0及以下,因为一般认为,所谓在误差范围内,是指误差在%5左右或以下。
这样做实验的主要问题还不在误差上,主要问题在:实验给同学造成一个错觉,一个严重的错觉,那就是学生觉得,小车受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这个错觉的来源还在于:初中他们学静止和匀速运动时,小车受的拉力确实等于钩码的重力。
这个错觉很难纠正,以至于在很多题中体现出来。
三、实验的改进——把“控制变量法”改为“补偿法”所谓“补赏法”,是这样做实验:第1次,仍然是小车的质量为kg 2.0,钩码的质量为kg 02.0,而第二次改为:把挂着的两个钩码其中的1个移到小车上,则小车的质量为kg 21.0,钩码的质量为kg 01.0。
这样,小车受的拉力,原来是N N T 18.002.02.01002.02.01=+⨯⨯=,后来变为N N T 096.001.021.01001.021.02=+⨯⨯=。
这样,9.101.021.002.02.0''''''22112222111121=⨯⨯==++=m m m m m m m m m m gm m T T (因为kg m m m m 22.0''2211=+=+),比较接近2:1了。
而小车受力与质量的比值分别为:第1次,''11111m m g m m T +=,第2次,''11222m m g m m T += ,两次的比值为:1201.002.0''212211===m m m T m T ,用数字计算则为:11m T =9.002.02.01002.0=+⨯,22m T =45.002.02.01001.0=+⨯,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小车的加速度与受力与质量的比值成正比。
这样还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不要分“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两步做实验了。
最重要的还是,不要让学生认为:小车受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
1.(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10分)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同学采用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后,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
(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 ▲ (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 与速度v 的数据如下表: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v-t 图像。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 图象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1)之前 (2)(见右图)(3)同意 在v-t 图象中,速度越大时,加速度越小,小车受到的合力越小,则小车受空气阻力越大。
2.(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23题)(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
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 、PQ ,并测出间距d 。
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 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 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 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 处的时间t 。
①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 、t 表示为a = ;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即可) 。
②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 与弹簧秤示数F 1的关系。
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 。
③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 。
a .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b .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c .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d .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解析】(1)①22td a =②C m F F a 01-=。
③BC 3.2007江苏物理卷第13题(13分)如题13(a )图,质量为M的滑块A放在气垫导轨B上,C为位移传感器,它能将滑块A到传感器C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滑块A的位移-时间(s-t )图象和速率-时间(v-t )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