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设计与进行实验】1.2. 实验器材及其作用: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刻度尺、停表(或秒表).(1)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2)停表(或秒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下滑的动力)(4)金属片的作用(使小车终点始终在同一位置,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3.实验装置①安装要求:倾角过大,会导致小车滑行速度太快,面的倾角;4.小车运动距离:从“车头到车头”、或从“车尾到车尾”的距离;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每次测量时,止开始下滑;6. 小车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判断: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受非平衡力作用做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7.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刻度尺要估读;【交流与讨论】8.误差分析:(实验误差主要来自于时间测量产生的误差)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9.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10.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11.小车从起点、中点分别下滑的评估:①上半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具体关系为:上全下v v v >>,②下半程平均速度计算方法:212133t t s s t s v --==下,不能从中点开始下滑,原因是从中 点由静止下滑所测时间不等于下半程时间;12.能量转化情况:小车运动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转化为内能)。
【例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 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 =5 cm ,s BC =15 cm ,则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小球在AC(3(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2(选填“>”“<”或“=”).(5)实验过程中,由于小球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选填“陡”或“缓”)的方式,增加小球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6(7)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同学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小木块,想继续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可若再探究小球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他应将质“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8)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小球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C)A. 小球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B. 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C. 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例2】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 三个位置的情形及其对应的时刻.(1(2)“直接”或“间接”)测量.(3(4(5)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1,AB段的平均速度为v2,BC段的平均速度为v3,它们“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6)s AB,t AB,则v AB(7)实验中,由于计时不熟练,小车过了A“偏大”或“偏小”).(8)某同学为了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在B点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滑到C点的距离和时间来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测量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9(10)实验结束后,有同学发现不同的同学测量出的平均速度不同,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考点精练一.选择题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分:秒]。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B .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通过的路程的测量C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B 点到C 点所用的时间2BC t s =D .如果小车到C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AC v 会偏小2.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滚到C 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ls 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从A 点运动到C 点用时0.6sB .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 段的平均速度C .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cm sD .小球在前0.4s 内通过的路程为4cm3.某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v ,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的为2v ,那么它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A .122v v +B .12122v v v v +C .12122v v v v +D .21212()v v v v + 4.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且测得AC 段的时间 2.5AC t s =。
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①图中AB 段的路程50.0AB s cm =②AC 段的平均速度32.0/AC v cm s =③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会偏小④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BC v ,可以将小车从B 点静止释放A .只有①③B .只有②③C .只有①②D .只有①④5.一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v ,后一半平均速度为2v ,从甲地到乙地所用时间为t ,从乙地返回甲地,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222()v v v '>',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11()v v v '<',从乙地到甲地所用时间也为t ,若11v v '-=△1v ,22v v -'=△2v ,则( )A .若原来12v v <,则一定有△1v <△2vB .若原来12v v <,则一定有△1v >△2vC .若原来12v v >,则一定有△1v >△2vD .若原来12v v >,则一定有△1v <△2v6.某小组同学要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他们用一个长方体的小木块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形成一个斜面,如图所示,他们要测量小车从A 滑到C 的过程中,小车通过AB 、BC 、AC 段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 、B 、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B .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通过的路程的测量C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B 点到C 点所用的时间2BC t s =D .如果小车过了C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AC v 会偏小二.实验探究题7.在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同组的小涛和小洁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对于斜面的坡度大小进行了讨论,最终他们认为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些,以便于实验。
请你简要分析理由: 。
(2)他们将实验器材组装调试好之后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1s ,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1t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仿照上述步骤,分别测量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2s 及所用时间2t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公式s v t=,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1v 、2v ,再根据平均速度的导出式 (请用测量量的字母表示),计算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3v ,并将1v 、2v 、3v 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
(选填“大”或“小” )9.如图为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运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F 点做的是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小球从B 点到F 点运动的路程是 cm ,平均速度是 /m s 。
10.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个直径8.0cm 的纸锥,某次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如图所示的照片,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 曝光一次。
(1)请你根据照片测量纸锥从A 下落到G 的平均速度;(照片中的纸锥直径0.50cm ;实际直径是8.0)cm要求:①把下面的数据记录表格补充完整;②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③不需要算出平均速度的值;(2)请你描述纸锥从A到G过程中,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3)请你运用“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分析判断从A到G过程中,纸锥受到的空气阻力是如何变化的。
11.如图,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亮同学测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本实验的原理是;(2)使用器材有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还要用测量小车所用的时间t,其中金属片的作用是,斜面的倾斜角要(选“大”或“小” )点好;v=/m s,在测量小车在斜面下半段所用的时间时,如果小车(3)请你算出表格中的3v跟下半段实际的平均速度比会过了中点B点你才开始计时,计算出来的下半段平均速度3(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v(选填“大于”、“小于”或“等(4)由上表计算结果可知:小车通过斜面上半程平均速度2于” )下半程的平均速度3v;可见小车从斜面自由滑下是做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5)在与同学交流讨论时你会发现你的数据和其它组的同学的数据往往是不同的,你认为数据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条即可)。
12.“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
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
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
两个质量相同的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1)甲球做直线运动,乙球做直线运动;(均选填“匀速”或“变速” )(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时间为s,甲球所用时间(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乙球所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