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要点与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要点与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要点与质量
控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的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


集土壤样品是土壤环境监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科学的样品采集工作有助于
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质量控制,准确性,可靠性
1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要点
1.1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①确定采样目的和区域:明确为何进行土壤环境监测,选择合适的监测区域,并在区域内确定需要采集的样品数量和采样的深度。

②土壤调查:了解土壤类型、质地、含水率、有机质含量、pH值等基础信息,帮助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和样品
采集方法。

③采购和准备采样工具:选择符合要求的采样工具,如不锈钢铲子、
不锈钢瓶等,并确保它们经过充分清洁和消毒,避免可能的样品污染。

④制定采
样计划:根据采样需求和监测要求,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样点位、采样
深度、采样方法等。

确保采样过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1.2采样方法选择
①插板法:适用于表层土壤采样,通过插入或踢开青铜板,将表层土壤采集
入样品容器中。

保证采样均匀和准确。

②钻孔法:适用于需要采集深层土壤样品。

使用手持土壤钻或机械钻孔设备,在合适深度处采集土壤样品。

注意避免钻孔过
程中的污染和混杂。

③随机取样法:在监测区域内随机选取采样点位,并在每个
点位处均匀采集土壤样品。

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④分层采样法:根据土
壤剖面特点,采取分层采样方式,分别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

有助于了解土
壤污染物的纵向分布。

1.3样品采集操作
①清洁操作:在进行样品采集之前,将采样工具和容器彻底清洁,并确保无
明显污染物残留。

②采集深度控制:按照采样计划确定的采样深度进行操作,避
免采集过于浅或过于深的土壤样品。

同时,注意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之间的隔离。

③采样点别和混合:每个采样点位采集足够的土壤样品,并进行充分混合,以保
证样品的代表性。

④样品标识:在样品容器上标注正确的样品编号、采样点位和
采样日期等信息,避免混淆和数据错误。

1.4样品封存与保存
①样品封存:采样完成后,立即将样品容器密封,避免与外界环境接触,防
止可能的污染。

②样品保存条件:将样品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

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③样品保存期限:样品保存期限不宜过长,一般不超
过一周。

长时间保存可能导致样品质量下降。

2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质量控制
2.1采样点位布设
①监测目的和区域划分:明确监测的目的和范围,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壤环境
指标和研究内容。

将监测区域按照地理特征、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等因素进
行划分,以确保采样点位的代表性。

②采样密度和样品数量: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确定采样点位的密度和样品数量。

样品数量应足够满足统计学要求和监测准
确性,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可靠性。

③采样点位选取原则:采样点位的选取应尽可
能具备以下原则:代表性:采样点位应能反映整个监测区域的土壤环境状况,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点位;匀覆盖:采样点位应在监测区域内均匀分布,避免出现过
于聚集或过于分散的情况;感兴趣地点:选择存在可能的污染源、敏感区域或重
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地点进行监测;差异性:根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土壤特性
的差异,选择具有显著差异的点位,更全面了解土壤环境变化。

2.2采样点位布设方法:
①网格法:将监测区域划分为网格,按照预定的网格间距在每个网格交叉点
设置采样点位。

适用于监测区域大小均匀、土壤环境均匀分布的情况。

②蓄水区法:根据地理、土壤特征,确定蓄水量较大的区域作为采样点位,以更全面了解
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土壤环境情况。

③斜坡分层法:根据地形斜坡特征,将监测区
域划分为不同的斜坡等级,然后在每个斜坡等级内设定采样点位,以了解土壤侵
蚀和坡面土壤环境的差异。

④随机分布法:在监测区域内以随机的方式选取采样
点位,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采样的客观性和随机性。

⑤采样点位坐标定位:采样点位应有准确的坐标定位,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或其他现场测量方
法进行定位。

记录采样点位的经纬度坐标或其他参考地理信息。

⑥采样点位信息
记录:对每个采样点位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包括位置、地貌、土地利用、土
壤类型、植被覆盖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后续数据分析和解释具有重要作用。

2.3采样过程控制
①采样人员培训和指导:对参与采样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确保
他们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采样方法、样品保存要求、操作规范等。

②采样设备和容器清洁:在采样之前,对采样设备(如采样铲、钻孔工具等)和采样容器进行彻底清洁。

清洗工作应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并用纯
净水彻底冲洗干净,以避免可能的污染。

③采样点位准确定位:使用全球定位系
统(GPS)或其他准确定位方法,确保采样点位的精确位置。

精确的采样点位记
录有助于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

④采样点位环境检查:在进行实际采样之前,仔
细检查采样点位周围的环境状况,包括植被覆盖情况、可能的污染源、地形特征等。

如果发现有干扰因素或异常情况,应相应调整采样点位的选择或采样深度以
保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

⑤采样深度控制:根据监测计划和要求,严格按照预定
的采样深度进行操作。

应使用专用的深度计或标尺等工具,确保采样深度的一致
性和准确性。

⑥采样工具更换:在不同采样点位之间或遇到不同土壤类型时,及
时更换采样工具,以避免交叉污染和混杂。

⑦样品采集方式:根据采样要求和监
测目的,正确选择合适的样品采集方式(如插板法、钻孔法等)。

在采集时,应
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⑧样品的采集量
和保存容器:根据监测要求和分析方法,采集足够数量的土壤样品,并将其保存
在适当的容器中。

采样量应符合实验室分析所需,并根据不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
适的容器(如玻璃瓶、聚乙烯袋等)。

⑨样品的标签和记录:在样品容器上进行准确、清晰的标注,包括采样日期、采样点位编号、采样深度等信息。

同时,进行详细的采样记录,包括采样时间、气象条件、环境特征等。

这些记录有助于后续数据分析和解释。

2.4质量控制样的使用
①采集:在样品采集现场,使用干净的容器(如采样瓶、袋)收集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或者不含目标分析物的无污染土壤样品。

②处理:将空白样品与实际样品一起进行相同的处理过程,包括提取、纯化、浓缩等。

③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确定空白样品中的背景污染物含量,用于校正实际样品中的背景污染。

④标准物质(SRM):标准物质是经过严格认证和确认成分准确的样品,用于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检测仪器的稳定性。

⑤选择:根据监测目的和分析要求,选择与目标分析物具有相似性质的标准物质。

⑥准备:按照标准物质的使用说明进行溶解、配制稀释溶液等准备工作,以得到含有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

⑦分析:将标准物质溶液与目标样品一同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结果,确定目标分析物的浓度。

⑧质控样品(QCS):质控样品是经过精确配制或先前认可的样品,用于验证分析方法和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⑨配制:根据监测要求,精确配制含有目标分析物的质控样品,确保其浓度值已知或在认可的范围内。

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规划和执行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工作,并配合适当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获得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这些数据为土壤环境分析、评估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学崴.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制备及注意事项[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0,40(01):73-75.
[2] 庄金辉.农用地土壤监测程序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环境与发
展,2019,31(12):157-1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