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19则教案之一[修改版]

《中庸》19则教案之一[修改版]

第一篇:《中庸》19则教案之一《中庸》19则一、教学目的1、学习《中庸》19则关于“诚信”方面的内容,基本理解含义,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懂得做人必须要坚持讲究诚信,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基本理解内容的含义,并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3、懂得做人必须要坚持讲究诚信,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中庸》18则内容,指名背诵一次,并说说自己从这则内容中得到的体会。

(二)激趣谈话导入《中庸》18则让我们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计划,有准备,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中庸》19则,又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三)板书课题“《中庸》19则”,学生齐读课题。

(四)指导学生学习《中庸》19则前部分内容1、出示内容:在下位不擭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矣。

擭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擭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不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播放《中庸》19则的诵读视频,让学生欣赏。

3、老师范读。

4、学生仿照老师或朗读视频,看着文段的注音进行自由朗读。

5、指名尝试朗读,其他同学或老师纠正读音。

6、老师指导全班同学反复朗读。

7、指名让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点评,老师小结补充。

8、让学生看注释交流讨论这部分内容的大意。

9、指名反馈内容大意,其余同学补充。

10、老师补充。

11、指导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并出示相关课件“地位低的官员不被上级信任,百姓就得不到很好治理。

要得到上级信任是有路可循的,不能取信于朋友,就得不到上级信任。

取信于朋友是有路可循的,不顺从亲族,就不能取信于朋友。

顺从亲族是有路可循的,不检查自身是否真诚,就不能顺从亲族。

要做到自身真诚是有路可循的,不明白什么是和善,就不能做到自身真诚。

什么是诚?诚是大自然运行的法则,诚是人们做事必须遵循的准则。

对圣人而言,诚是不需要费很大气力就能达到的,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明白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中和境界。

对常人而言,诚就是择善而行并坚持到底。

”1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3、指导学生领悟这则内容的思想: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诚。

所谓诚是指对客观规律的探究、对世间真理的追求。

作者认为,中庸之道是反映客观规律的,是世间真理,诚也就是对中庸之道的探究和追求。

当然,这里也含有真诚之意,是说这种探究和追求是诚心实意、孜孜不倦的。

作者还明确指出,普通人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择善而固执之”,也就是择善而从、坚持到底。

(五)导行:1、播放《六旬老人替儿还债》的诚信故事。

2、指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有关诚信的正反事例。

3、指名谈谈自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六)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背。

(七)指名让学生尝试背诵。

(八)老师小结。

四、作业设计:1、背诵《中庸》19则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课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中庸》19则(之一)不擭乎上,民不可治也不信乎朋友,不擭乎上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2、写一篇本节第二篇:《中庸》第19课时教案《中庸》第十九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中庸》P14:《中庸》第十六章之二【教学目标】1.学习《中庸》中文句的朗读,知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熟读成诵。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深刻领悟“治国于天下的法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

【教材准备】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中庸》上一课“周公制礼节规定”的内容。

1.全班同学齐朗读。

2.简单讲讲短文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带拼音读)2.老师范读。

3.正音:哀、政、尊、贤、诶。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自由读;(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4)全班齐读;三、理解个别词的意思。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

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布:陈列。

方:书写用的木板。

策,书写用的竹简。

其人:指文王武王。

息:灭,消失。

敏:勉力,用力,致力。

蒲卢:即芦苇。

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杀(shai):减少,降等。

四、理解含义1.根据课件的出现,说说句子的意思。

2.串连起来,说说短文的意思。

五、整体感知1、你从文句中明白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悟?2、汇报六、再读文句1.接龙读。

男生读一句,女生接一句。

2.四人小组赛读。

3.师生对读。

4.吟诵读。

5.配乐诵读。

七、熟读成诵1.自由背诵。

(自己背或和同桌一起背)。

2.配乐读。

3.男女赛背4.全班试背。

八、小结:齐家治国平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治国”、“兼济”是爱国,“齐家”、“独善”也是爱国。

爱国不是口号,更不是招牌。

爱国是可见事见物的,是要溶入灵魂深处、落实在一举一动之中的。

孝顺老人、夫妻互爱、善教子女、诚信待人、扎实工作,人人遵纪守法,个个爱岗敬业,何愁国家不兴、社会不和?第三篇:中庸教案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择善固执(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内容分析】“诚”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

”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诚”而展开的,点名了“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认为人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要经过不懈的努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诵,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通过探究学习和老师引导,初步理解“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等词句意思。

3.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的示范引领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并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营造多元的学习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初步了解《择善固执》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初步了解古人古人关于诚的认识,并在知识点熏陶中获得人格的提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本章内容,学习古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了解达到诚之境界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出示书法“诚”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起了那句名言和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曾子杀猪》等)2.师: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古人也非常看重。

请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重耳大赦》。

3.提问: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因为重耳信守承诺,说得做到。

)4.引入:今天我们学校的内容就与“诚”有关。

但要注意,今天的诚与古1 时候的诚有什么异同。

二、诵读指导1.范读感悟。

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为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问题。

2.自读探究。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读出停顿和韵律。

(1)指名读第一段。

正音:择(ze),评价他读得怎样?(2)指名读第二段。

正音:慎(shen),笃(du),弗(fu),评价他读得怎样?3.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范读感染(2)出示停顿符号跟读提高(3)指名读,小组接力读。

(4)趣读引背:第一段采用对对子的形式引读引背第二段采用小组接龙的形式引读引背三、理解感悟1.出示“诚者”和“诚之者”这两个词,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师释义:所谓诚者,指的是一种状态,即天性就有的纯真状态,不欺人也不自欺;诚之者,则是通过一定的修炼达到“诚”的状态的方法。

2.辨析理解:判断下面的学生哪些属于诚者?哪些属于诚之者?有的学生天生就很聪明,学习新知识一学就会,这是天资;有的学生没有那么聪明,但是勤能补拙,经过后天的努力同样能学得很好。

3.提问,学生回答。

4.师:我们大部分人属于后者,但是天资聪明的人是很少的,我们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刻苦学习,只要我们确立了目标,朝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就叫做“择善而固执之”。

5.在你的身边或者你了解的名人中,有哪些是经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呢?(1)小组分享交流(2)推荐组员汇报6.师:天生的“诚”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必须把诚树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它,这就是所谓的“诚之者”。

出示:许多普通人就是树立目标后,坚持不懈地追求、实践,最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李嘉诚、张海迪、海伦·凯勒7.师:考考你:普通的人,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朝着它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是文中那一句的意思?——出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

8.师生合作读好第一段。

9.师:“择善而固执之”是说只要坚持好的学习方法,普通人也能取得成功,那什么是好的方法呢?请齐读第二段。

(1)要达到择善这个目标,要经历那几个重要的阶段?请从文中概括几个关键词。

(2)学生回答后出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3)那怎样学习,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坚强呢?指名读出文中论述的句子。

2 (4)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指名说。

10.小组探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个关键词你觉得最重要是那个?为什么?(1)小组讨论(2)小组指名汇报,回答那个都可以,言之有理就行。

(3)老师引导小结:博学是起点,是关键。

要达到博学的目的,要经过问、思、辨、行这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里,行是最重要的。

四、经世致用师:这几个关键词概括了古人学习的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的几个阶段和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中学和著名大学的校训里就含有这几个关键词。

1.出示校训: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简介中山大学的校训。

2.这简单的十个字说明了追求目标的五个阶段,那就是——学、问、思、辨、行。

3.出示中山大学的校训释义4.师小结:孙中山先生辩证地运用了中庸的思想,倡导世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知行合一地去践行。

五、拓展延伸1.看一看。

观看《中山大学践行校训的视频》。

2.说一说。

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怎样做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3.写一写。

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有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量。

请观赏神奇的汉字“容”的演变。

容本来的意思是盛。

能盛东西的器物叫容器,容器所装东西的限量叫容量。

(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跟老师写一写容字。

4.诵一诵。

师: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再一次捧起课本,能背诵的同学们把书合上,让我们再一次回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悠长。

(配乐)。

5.总结:诚,是天道;努力做到诚,是人道。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选择美好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坚守不渝,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