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它很有教育意义,使我感触颇深。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距洛阳有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几个月终于到达洛阳。
见到老子后,他谦逊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真诚求学、谦虚好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
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觉得很惭愧。
比起孔子,我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实在差远了。
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读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
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有时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
考试成绩好了,爱“翘尾巴”;成绩差了,爱“发脾气”;成绩不好不坏时,有时还“无所谓”。
就说这次语文考试吧,虽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
这说明我还
有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作文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粗心的毛病还没完全改掉。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千古圣人孔子都能谦虚求学,我想我通过勤奋努力也能做到。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以后,我也要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以求,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快乐学习,争取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2
这本书讲了孔子当时已经成名,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有一天,他碰到三个小孩挡住了他的去路。
当孔子问他们为什么不让路时,一个叫项橐的小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孔子对项橐产生了兴趣,一连问了他几个问题。
项橐都对答如流。
而项橐提出的问题,却让孔子无言以对。
孔子被项橐深深折服,愿为项橐的弟子。
从此,项橐一举成名!孔子的精神也被天下人所称道……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都会有他(她)的看家本领。
正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就比如我的奶奶吧,她才上过一年小学,所以,当我问她作业的时候,她总是傻乎乎地反问我:“这些字怎么读啊?”而这时候,我就会嘲笑她了。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她也是一个专家。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咳嗽和鼻涕一起来访,去医院打了几次吊针都不见效。
当爸爸妈妈无可奈何之际,奶奶来到了。
她见了我这副
样子,立刻从她的“百药箱”中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然后都放进锅里,熬了一个多小时,一碗稠稠的,黑黑的,看起来十分难喝的东西放在了我面前。
她软硬兼施地逼我喝了这碗茶,神奇的是,喝完后,睡了一觉,咳嗽与鼻涕竟跟我说再见了!自此以后,奶奶就被我们封为“凉茶专家”了!所以说啊,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应该虚心、不耻下问地向周围的人学习!
连孔子这么有名的人都能拜师,那我们呢?
孔子拜师读后感3
学了17课《孔子拜师》后,我发现很多古代名人的名字里都有“子”字,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我想让自己也变成名人,于是悄悄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陈涵子”,听起来还不错,感觉有了点名人味。
我想:干脆顺便帮我的同学们也改改名好了。
午休时,我一提议,同学们“哗”全围了过来。
“李子牧——李牧子”,我拉长了声音报到。
“黄韵烨——黄叶子”,秋天的叶子黄了,哈哈!真有意思。
“洪疏桐——红桶子”,“但愿她不是那个装垃圾的红桶子哦!”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哈哈哈哈”大家都笑了起来。
接着,陈冠桥和王一见改成了“陈罐子”、“王毽子”,一听到我报出这两个名字,同学们就乐得东倒西歪。
陈冠桥就说:
“我才不当装可乐的罐子呢!”“我也不要当毽子被人踢来踢去。
”王一见也笑着发表了意见。
“翁张弛——温池子”,“现在这么冷,泡温泉正合适。
”翁张弛高兴地说。
“好,那我们泡温泉时都去找你哟!”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嚷着。
“陈梓涵,你继续啊!”“好,我们继续,朱润博——”还没等我报完,一阵爆笑,“啊!哈哈……”“呵呵……”“嘿嘿嘿……”同学们有的拍桌子,有的跳着跺脚,还有的干脆笑倒在地上了,原来朱润博成了“猪脖子”了,“哈哈,哈哈……”我也捂着肚子加入狂笑的队伍。
算了算了,我看还是别改了,再改下去,恐怕什么“鸡爪子”、“鸭脖子”都会出来了。
孔子拜师读后感4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从三字经里学来的,它让我难以忘记。
尊老爱幼是每一个人应该有的品质,可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品质呢?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深浅,也让我不经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
孔融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和妹妹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连当弟弟的孔融也不如。
每次吃水果,我就第一个冲过去,把最大最甜的水果吃掉,从来没想过父母和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