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u000B第1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u000B第1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做功的判断和功的计算。

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b.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劳而“无”功,亦不可不劳“有”功。

应该认真、扎实、刻苦地学习,练好基本“功”,从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新课2、1·物体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功与力.和距离的关系功与力.成正比功与.距离成正比类比y=ab得出:功=力×距离3、小练习巩固4、视频微课:比较做功的大小5、移动距离的判定小夏推箱子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最终箱子被推出去2m后又向前滑行了0.2m距离.上述过程中小夏做功多少?2·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不同A·与力的方向相关2、y=aby与a.成正比y与b.成正比3、通过例子分析归纳做功的条件4、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推力做功吗?2、加深对做功的理解3、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让学生公式产生的过程4、消失的力不再做功(惯性是原来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5、将功的计算量化,明确公式中个物理量的意义6、强化计算公式的应用例2、如图所示,用水平向右的推力F=50N,将重为G=60N小车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推到顶端,这时推力F所做的功是()例3、小夏提着5kg的箱子走上了如图所示的楼梯,小夏对箱子做多少功?5、力与距离的方向不同时,必须找到相同的部分6、讨论计算7、力F做功但相一致的值越来越小。

8、体会由力的方向找相应距离的方向9、由水平改为竖直,考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B·与力的方向无关力F不做功,与运动方向垂直,相一致的值为零服务员托着食品盘送菜,托力是否做功?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提力做功吗?【引导】不做功的三种情况6、反馈练习一7例4、8、例5、9、例6、10、课堂小结11、【布置作业】课后练习6、引导讨论相关性的渐变7、同学讨论8、学生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而没有距离,不做功;(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10、引出垂直的无关性11、加深“垂直”的理解12、二力平衡13、对应的力找对应的距离,克服重力做功14、重力做功不做功。

(3)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

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

由于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探究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为探究功的原理做好了相关知识准备,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探究还有一定的难度。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以实验支持的物理问题解决具有浓厚的兴趣,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课前的预习与探究。

《功》效果分析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教学过程: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由成语接龙导入新课,并对赤壁之战中谁的功劳最大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功过渡到力学中的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

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和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大胆创新,①由学生自己总结公式②体会力与距离里夹角的变化对做功的影响4、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

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5、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授课时讲到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教育学生合理利用能源。

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教材分析一、本节教学目的: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计算二、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节首图。

叉车搬运货物图。

两方面利用1、提出工作成效,为引出功铺垫。

2、有工作成效的的含义,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置移动,为功的含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得出铺垫。

(二)力学中的功教材呈现方式及顺序如下:1、叉车托物实例从功效引到物理中功——强调力做功——扩展做功的含义与原教材相比,增加了“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示意图,正文描述严谨。

1)具体实例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功的含义以叉车托起物体这个具体的实例为例,分析,力的成效表现为物体被举高,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功。

2)强调力做功3)最后一段总结(离开具体的实例)做功含义:“如果一个理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人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提出力、距离的含义。

为后续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形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铺垫。

2、想想议议,通过学生的讨论形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与原教材相比,删减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两幅图:“两位同学拉拉小车,方向斜向上”的情况难以理解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汽车刹车通过一段距离”克服摩擦做功,距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学生不易理解。

通过前面的教学得出的结论“物体在这个人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通过分析做功的实例和不做功的实例多个,“为什么做功了?”“为什么没有做功?”加深理解公的含义那段总结文字,找到做功的条件,让学生概括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新教材中增加了对于“想想议议”实例的文字分析,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二)功的计算此环节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二是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计算。

1、功力的作用“成效”——功入手,通过具体做功实例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比较容易引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越多”的结论。

提出功的公式——功的单位——例题(三)巩固练习,通过教材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实现。

教材中的习题完全按照本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做教材中的习题是最好的巩固方法。

“当堂检测”的内容仿照课后习题、本课教学目标命题,通过当堂检测,检查,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评测练习例1·小夏推箱子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最终箱子被推出去2m后又向前滑行了0.2m距离.上述过程中小夏做功多少?例2、如图所示,用水平向右的推力F=50N ,将重为G=60N小车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推到顶端,这时推力F所做的功是( )例3、小夏提着5kg的箱子走上了如图所示的楼梯,小夏对箱子做多少功?反馈练习一1.下列哪种情况做了功 ( )A.依靠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B.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静止不动C.某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D.登山运动员登山2. 一个同学用50 N的水平方向的力.将一只重 5 N的足球沿水平方向踢了出去,足球在地上滚动了30 m才停下,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做的功是 ( )A.5 J B.1500 J C.150 J D.0 J例4、质量是50kg的雪橇上载了350kg的原木,一匹马拉着雪橇沿着平直的路面匀速前行,将原木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

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1)马的拉力;(2)马的拉力做的功;(3)重力做的功;(4)支持力做的功.例题5、在水平地面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例题6、教学反思一、反思对教材的处理《功》这节课是在学完《力》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习的,首先《力》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比较抽象,而《功》的知识又是建立在《力》的基础上,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在选取课题之前,总认为这节课比较简单,但在真正备课的过程中才发现,每一个知识点在设计起来都比较棘手。

对于功的定义式,虽然它是一个标准一个规定,但是为什么要用乘的关系,而不用除或二次方、三次方的关系,我想这些学生心目中都会有疑问,所以设计时不知从何下手。

后来,在王平老师的探究模式中找到了“比较—建构”这种模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比较干活问题,从而建构出功的定义,觉得很好,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课件制作的问题,一开始就给学生出示了两组数据,学生一看就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就使简单的问题变为复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