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类药的种类、使用及说明
地塞米松
【药理作用】
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及控制皮肤过敏的作用比泼尼松更显著,而对水钠潴留和促进排钾的作用较轻微,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较强。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浆半衰期约190分钟,组织半衰期约为3天。
肌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或醋酸地塞米松,分别于1或8小时达血浆峰浓度。
【适应证】
临床上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天0.75~9mg,分2~4次服用。
维持剂量,每天0.5~0.75mg。
肌内注射(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次8~16mg,间隔2~3周1次。
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每次2~20mg,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在应用生理剂量替代治疗时无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应用药理剂量时,而且与疗程、剂量、用药种类、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有密切关系。
常见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类:
①长程使用可引起以下副作用:医源性库欣综合征面容和体态、体重增加、下肢水肿、紫纹、易出血倾向、创口愈合不良、痤疮、月经紊乱、肱骨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及骨折(包括脊椎压缩性骨折、长骨病理性骨折)、肌无力、肌萎缩、低血钾综合征、胃肠道刺激(恶心、呕吐)、胰腺炎、消化性溃疡或穿孔,儿童生长受到抑制、青光眼、白内障、良性颅内压升高综合征、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加重。
②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欣快感、激动、谵妄、不安、定向力障碍,也可表现为抑制。
精神症状易发生于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及以往有过精神不正常者。
③并发感染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以真菌、结核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各种疱疹病毒为主。
④糖皮质激素停药综合征:有时患者在停药后出现头晕、昏厥倾向、腹痛或背痛、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肌肉或关节疼痛、头痛、乏力、软弱,经仔细检查如能排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原来疾病的复发,则可考虑为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综合征。
【禁忌证】
对本品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过敏史患者禁用,特殊情况下权衡利弊使用,注意病情恶化的可能:高血压、血栓症、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精神病、电解质代谢异常、心肌梗死、内脏手术、青光眼等患者一般不宜使用。
【注意事项】
(1)较大量服用,易引起糖尿病及类库欣综合征。
(2)长期服用,较易引起精神症状及精神病,有癔病史及精神病史者最好不用。
(3)溃疡病、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肺结核、肠吻合手术后患者忌用或慎用。
(4)其余注意事项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甲泼尼龙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较强,钠潴留作用微弱,作用同地塞米松。
甲泼尼龙醋酸酯混悬剂分解缓慢,作用持久,可供肌内、关节腔内注射。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为水溶性,可供肌内注射,或溶于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半衰期2~3小时,故治疗严重休克时应于4小时后重复给药。
目前还用于异体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
【适应证】严重休克,异体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
【用法与用量】
口服:开始每天16~24mg,分2次,维持量,每天4~8mg。
关节腔内及肌内注射:每次10~80mg。
【不良反应】
与氢化泼尼松相似,引起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和水肿,较氢化泼尼松更轻。
【禁忌证】
对糖皮质激素过敏者、全身性真菌感染者。
【注意事项】
注射液在紫外线和荧光下易分解破坏,故应避光,其他注意事项同泼尼松。
胰岛素
【药理作用】
胰岛素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能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和贮存,并能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因而使血糖降低。
此外,本品能促进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使酮体生成减少,纠正酮症酸中毒的各种症状。
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本品和葡萄糖同用时,可促使钾从细胞外液进入组织细胞内。
口服易被胃肠道消化酶破坏,故不口服给药。
皮下注射吸收迅速,0.5~1小时后出现作用,2~4小时达高峰,持续5~10小时,半衰期约2小时。
不同部位皮下注射的吸收差别很大。
静脉注射后10~30分钟起效,10~30分钟达高峰,持续0.5~1小时,在血液循环中半衰期为5~10分钟。
【适应证】
主要用于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①重型、消瘦营养不良者。
②轻、中型经饮食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无效者。
③合并严重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乳酸酸中毒)、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硬化)和进行性视网膜、肾、神经等病变,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者。
④合并妊娠、分娩及大手术者。
也可用于纠正细胞内缺钾。
此
外,胰岛素休克疗法曾用于精神病的治疗,现已少用。
【用法与用量】
一般为皮下注射,每天3~4次。
早餐前的1次用量最多,午餐前次之,晚餐前又次之,夜宵前用量最少。
有时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只有在急症时(如糖尿病性昏迷)才用。
因患者的胰岛素需要量受饮食热量和成分、病情轻重和稳定性、体形胖瘦、体力活动强度、胰岛素抗体和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等因素影响,使用剂量应个体化。
可按患者尿糖多少确定剂量,一般24小时尿中含糖量每2~4g需注射1U。
中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量为5~40U,于每次餐前30分钟注射(以免给药后发生血糖过低),较重患者用量在40U以上。
对糖尿病性昏迷,用量在100U左右,与葡萄糖(50~100g)同时静脉注射。
此外,小量(5~10U)尚可用于营养不良、消瘦、顽固性妊娠呕吐、肝硬化初期(同时注射葡萄糖)。
【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反应一般而言,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如果注射胰岛素的剂量高于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就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
(2)代谢及营养不良严重的低血糖,特别是复发的,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
长期或严重的低血糖发作有可能危及生命。
(3)免疫系统不适对胰岛素的速发型变态反应是罕见的。
(4)神经系统不适味觉障碍。
(5)眼部不适
①血糖控制明显改变时,由于晶体肿胀及折射系数的暂时性改变,可能发生一过性视力障碍。
②长期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危险。
然而因强化胰岛素治疗而使血糖控制迅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可能暂时性恶化。
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特别是尚未用激光凝固治疗者,严重的低血糖发作时可能发生一过性黑矇。
(6)皮肤及皮下组织不适
①常见:脂肪组织增厚。
②不常见:脂肪组织萎缩。
(7)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不适极罕见,如肌痛。
(8)全身及注射部位不适
①常见:注射部位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发红、疼痛、瘙痒、荨麻疹、肿胀或炎症。
多数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轻微反应,通常在数天或数周内恢复。
②罕见:水肿。
罕见胰岛素产生的钠潴留和水肿,特别是用强化胰岛素疗法改善先前控制不好的代谢时,须加注意。
【禁忌证】
对甘精胰岛素或其注射液中任何一种辅料过敏者。
【注意事项】
①胰岛素过量可使血糖过低,其症状视血糖降低的程度和速度而定。
必须及时给予食用糖类。
出现低血糖休克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ml,必要时再静脉滴注5%葡萄糖液。
注意必须将低血糖性昏迷与严重酮症酸血症相鉴别。
有时在低血糖后可出现反跳性高血糖,即Somogyi反应。
若睡前尿糖阴性,而次晨尿糖强阳性,参考使用胰岛素剂量,应想到夜间可能有低血糖症,此时应试行减少胰岛素剂量,切勿再加大胰岛素剂量。
②为了防止血糖突然下降、来不及呼救而失去知觉,应给每一患者发放随身记有病情及用胰岛素情况的卡片,以便不失时机地及时抢救处理。
③注射部位可有皮肤发红、皮下结节和皮下脂肪萎缩等局部反应,故须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④少数发生荨麻疹等,偶见过敏性休克(可用肾上腺素抢救)。
⑤极少数患者可产生胰岛素耐受性,即在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需用量高于200U。
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感染、使用皮质激素或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能和胰岛素结合。
此时可更换用不同动物种属的制剂或加用口服降血糖药。
⑥低血糖、肝硬化、溶血性黄疸、胰腺炎、肾炎等患者忌用。
⑦注射液中多含有防腐剂,一般不宜用于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宜用注射用胰岛素制剂。
⑧胰岛素可少量被注射器吸附,含量愈低吸附愈高,使用剂量应考虑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