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毛概》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决于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构建有效“毛概”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篇一《试论科学发展观》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思维观念。
人的理性思维并非一次完成的,往往要经过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
只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并在实践中认识升华,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探讨人与自然、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农民问题和政治改革五个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含和外延的理解。
关键词:人与自然;市场经济;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总的题目,其内含和外延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一、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人既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又独立于自然界,由此就有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威廉・配第说过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这里所说的土地,应该理解为广泛意义上的自然界。
自然界对人类并不吝啬,广施普渡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是,人类如果失去了科学发展观,就会变成贪婪的掠夺式摄取。
无限度的开荒造田,煤矿的野蛮开采,森林的乱砍滥伐、废气、污水的随意排放,野生动物的灭绝性捕猎,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灾难。
每一次资源掠夺,自然界都残酷地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曾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
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
“然后又感到吃惊的是:为达到上述结果而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比较远的影响,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在大多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
可惜,我们常常忘记了他的忠告。
姜戎先生曾作为北京知青,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最后奉献给读者一本《狼图腾》,道出了惊人之笔。
至于我们到底是龙的传人。
还是狼的传人,这个问题暂可存而不论。
但作品告诫我们:大规模的打狼运动和毁除草原造田,必然带来严重后果。
狼虽然吃羊,但也捕杀旱獭、野兔和田鼠,而这些生物都破坏草场。
这是一个生物链。
如果不讲科学一味蛮干,就会造成植被破坏,出现大量流沙。
姜戎写的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却说出了深刻道理。
不幸的是他人微言轻,并未引起重视,结果使愈演愈烈的沙尘暴直逼京津、辽沈、河北、山东等地。
北京居民一觉醒来看到京都的景象,感叹地称谓:“满地尽是黄金甲”。
遗憾的是老天赐给我们的不是黄金,而是黄土。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饱受环境污染的苦痛。
西方学者把这种现象叫做“环境危机”,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代价”的概念。
我们对这个问题也许初有认识,但远没有达到高度重视。
经济增长如果没有科学观念,就会后患无穷。
二、科学地完善市场经济实现市场经济是我们时代的伟大主题。
现在仔细观察透视,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实现还有诸多的障碍性因素。
我们虽已加入WTO,但在很多方面还未和国际接轨,计划经济的观念依然顽固。
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但既然是市场经济,计划就必须适度,更确切地说,不应占主导地位。
计划要站在高处,更广阔的空间应该留给市场。
计划总是出自政府的计划,所以,计划还有一个别名,称作政府调节。
不言而喻,计划一定是政府的权力和行为。
如果说私有制实现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那么。
公有制实现的市场经济,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就是一个社会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改革和开放的过程。
按说,经过理性思维实现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应该更迅速有效,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
改革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的传统和偏见,往往比中国古老的社会传统更为顽固。
仔细观察,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在很多领域仍处在计划经济观念的统治之下。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多年来盛行的审批制度,或简称审批经济。
审批来自权力,所以,审批经济也就是权力经济。
国家计委虽然几经易名,现在称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但这并非问题的本质。
计划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计划度有多大,范围有多广。
一般说来,国家计划只能顾及大的方面,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
诸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公共目标,国家重大项目。
可是,我们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比如项目的审批,可行性研究的下达,企业的破产、转让和上市,都要经过审批。
政府行为似乎超出了应管的界限。
地方建设的项目,除涉及到自然资源垄断和国防工程之外,原则上应由地方自定。
诸如市政建设、公共交通,用不着都到国家去排队审批。
须知,审批越少,越能促进市场深化。
审批经济还有一个上行下效的效应,也可以说是模仿效应。
国家既然要审批,地方政府当然也要审批,结果是层层审批。
一项工程要盖30多个图章的事情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掣肘可见。
审批是权力的产物,审批遇到障碍往往就要用钱铺垫,产生权钱交易,打通关节,疏通关系,这自然就构成腐败的一个根源。
我们经常说在市场经济中要简化政府行为,要从指挥转向服务,要从主角变成配角,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很多地方,政府行为还在强化。
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走出权力经济的桎梏,权力转移的主要问题来自政府不愿意放弃本来不应属于政府的权力。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到如今,在民营经济和企业改造方面已显见成效,但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审批经济,至今并无实质性转变。
这是市场深化的最大阻力。
三、科学地实现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
与此同时,我们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素分配论”,并提倡“让一部分先富起来”。
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年的大锅饭体制的束缚,平均主义的压抑一经释放,就变成了一股改变分配格局的巨大物质力量,收入差别开始形成。
收入差距拉开之后,最令人瞩目和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贫富悬殊的两个群体。
1 暴富群体所谓暴富群体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资本投入或引进外资通过合法渠道和苦心经营,抓住改革开放大好时机而致富的人;一种是通过权钱交易,“炒批文”、“炒贷款”、“炒产权”、“炒地号”,获取巨额财富,利用体制漏洞贪污受贿、走私贩私、侵害公产、买官卖官。
前一种情况,原则上属于政策允许的要素分配之列,只能通过经济杠杆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办法去解决。
至于后一种情况,则属反腐败的范围,只能靠行政和法律手段去治理和惩治。
2 贫困阶层与暴富群体相对应,出现了一个贫困阶层。
这个阶层主要指企业改革中的冗员、隐性失业人员、下岗职工、退休人员、部分吃财政饭的工薪族,以及在城镇中流动的非城镇人口、无业游民,社会应管一时尚无人管的盲目流动人口。
据初步统计,1994年全国城镇已有2000万人生活困难。
城乡总和约有近9000万居民处于待救济的贫困状态。
截止目前,大约有1.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0%。
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并不是让一部分富裕让另一部分永远贫困,而是通过先富的人拉动经济增长,积累国民财富,使全社会富裕,增加贫困阶层的收入,在收入差别相对存在的情况下,防止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这就是邓小平所倡导的――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的自发行为,一定会产生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这是从封建社会末期就已经呈现出的规律性现象。
市场经济虽然伟大但并非万能,调节贫富差距,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然要依赖政府调控。
林毅夫教授曾经提出:“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是因为富者太富,而是因为穷者太穷”。
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确立一个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
最低生活保障线在国外称为“贫困钱”,意指居民收入达到这种贫困程度,社会有义务为其基本生活提供社会援助。
生活保障线如何定位,现在尚无统一说法。
定得太低,不利于社会安定,定得太高,又不切实际。
从理论上说,应定在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生活保障费用之间。
在现有物价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的情况下,应定在每月300~400元之间为宜。
四、科学地面对农民问题早在1927年3月,毛泽东同志就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过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说,农民问题还是中国的严重问题。
从国民产值的比重上说,我们已不再是一个农业国,但就人口和就业结构上说,我们依然是一个农业国。
中国的人口现在大约有13亿,农民就占有9~10亿,占总人口的70%以上。
在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只占不足10%。
由于农村人口甚多,中国农户平均占有耕地只有0.42公顷,美国为195.2公顷,西欧为18~65公顷,日本为1.4公顷,韩国为1.2公顷。
这里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是不发达的发展;第二,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富裕程度,和城市尚有很大差距,依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其基本标志是人均收入为800~1000美元。
这个目标可以说在城市早就实现了。
现在重要的问题是农村,如果占70%以上的农民收入上不去,这个目标就难以实现。
据调查,1995年的计算结果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30元,共有6500万人处于这条线之下。
到1997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5000万人。
这部分人尚不能解决或不能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
农村的低收入标准,是一个以农业劳动力为参照系的概念,标准高于贫困线。
1995年,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约为3100元,有的学者认为1240元为低收入线,并据此估计大约有1亿农村劳动者,处在这个标准之下。
目前的情况也许有所改变,但基本仍在低收入陷阱中徘徊。
“一五”、“二五”时期,我们曾响亮地提出过农业机械化的口号,改革开放年代,我们又把“农业现代化”列为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之后又相继提出“科技兴农”、“绿色农业”的目标,可惜,至今收效甚微。
农业机械化最成功的例证应属我们曾经兴办的一批国营农场,崔嵬主演的《老兵新传》至今还留在历史的记忆中,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
国营农场固然有经营体制的问题,但大农业集约化管理的含义并没有什么错误。
伴随着国营农场的解体和联产承包:大农业的问题也随之消失,这是农业经营体制转换中不应该出现的副产品。
包产到户、联产承包每户平均只占0.42公顷的土地,在江南只有0.2公顷,拖拉机一开就到了地头,这如何实现农业集约化,如何实现机械化,从而又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温州模式”,乡镇企业发展曾经出现了一个“苏南模式”,但对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安徽模式”。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创造性思维在中国向市场过渡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是,我们必须学会辩证思维,任何一个好的模式都不可能一劳永逸。
“温州模式”确实使温州发迹了,但现在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只好到各地去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