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小组活动教案1、自画像活动目标:1、情感与态度:形成对自我的意识及发展自我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
了解自身的缺点,发扬自身的优势,有自信心。
2、知识与技能:通过自我展示,建构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与人格。
3、行为与习惯:通过“我的同学很棒”活动,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与自我反思的形式,通过制作“我的小档案”。
形成健康的人格。
活动准备:1、制作“我的小档案”卡片。
3、学生事先准备一件自己最擅长的作品和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或画)。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设计一):活动一:我的小档案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下面我首先作个自我介绍。
(师根据以下表格作自我介绍。
)2、过渡:现在,小朋友对老师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
可是,老师却不认识大家,怎么办呢?请小朋友也把自己介绍给我,好不好?3、生各自制作个人小档案。
(配乐)要求:在“我的自画像”这个地方贴上自己满意的照片或将自己的模样画在这个地方,然后把下面表格的前面九行填好。
(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对于自我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能物化的阶段。
,因此在设计表格的时候,省略了“性格”这一内容;同时,结合当今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入了“喜欢的卡通明星、喜欢的颜色、爱吃的水果”这几项内容。
使孩子在建构个人档案时,能从多角度来审视自己,从而将自我概念的建构逐步由具体化、物化阶段向抽象化阶段发展,学会对自己的生活作理性的思考。
)活动二:猜猜他是谁1游戏。
方法:将刚才制作的个人小档案放在一起,请学生抽签并出示“我的小档案”(实物投影出示)注意:将名字遮盖2、请被抽到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没有特长的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
(注:要特别关注平时不受人关注、有自卑感、失败过的学生。
)(设计理念: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大特点。
本环节遵循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组织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同时,让学生自我展示与自我欣赏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拓宽了视野,获得喜悦感和成功感,自信心得到了建立,从而产生积极向上、自我悦纳的自我概念。
)活动三:我的同学很棒1、画画我的同学。
以最快的速度找一找自己的好朋友,然后以简笔画在三分钟内画出你的好朋友的头像。
(配乐,音乐结束,画画就结束。
)注意:画的时候要画出朋友的特点。
解释特点:让别人一眼能认出他的地方。
2、夸夸我的同学。
画好了,想不想上来夸夸自己的好朋友。
3、小展览来不及一一介绍,把画帖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下课后互相欣赏。
(设计理念: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游戏是他们所喜欢的活动,但是为了避免与前一个游戏重复,所以选择了“画一画”这样一个方式,在游戏中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也为自我的形象找到了参照,了解同学眼中“我”的形象,开发了解自我的新视角。
)活动四:心中的啄木鸟1、请你的好朋友在你的“我的小档案”上的“小伙伴眼中的我”栏目写上他对你鼓励的话。
2、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读了他给你的鼓励以后的打算。
(师有选择地参与几组同学的交流)(设计理念:认识自己的缺点是需要勇气的,在常态下,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是不愿被当作剖析的对象,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解析自己的缺点,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尊重每个孩子的自尊,因而选择了自己去向自己的好朋友了解自己还需努力的地方,并且请好朋友帮助找到改进的方法,给儿童提供了自我反省的机会。
这样的活动更为孩子接受,预期取得的效果更为明显。
)活动五:(活动延伸)父母、老师眼中的我1、课后向爸爸妈妈、老师征求他们对你的看法,完成“我的小档案”。
2、美化“我的小档案”,将它放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
(设计理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自我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他人期望是其成长的主要动力。
同学、、家长、老师是这一时期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自我概念,通过征求老师、家长的看法,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从现在的自我到可能的自我,提供实现着一可能的动力。
苏东坡有诗曰:“不识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孩子跳出“庐山”看“庐山”,从而更好地建构正确的自我概念。
)3、制作“我的快乐收藏包”,将自己成长中的快乐点滴收藏进去。
(可以是实物作品,也可以是自我感受记录。
)(设计理念: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的基本理念。
本环节引导学生记录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他们的自我成长提供另一种动力,将学生的课堂生活与日常生活连接起来。
)2、同学之间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谅解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一、美好回忆1、升入三年级了,同学们已经在班级里一起度过了两年的美好时光。
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两件印象深刻的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情?2、指名回答3、同桌交流4、你能用几句话把你讲的事写下来吗?5、交流所写内容二、设身处地1、在与同学相处中也经常发生一些愉快和不愉快的事。
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想?2、事例辨析:A、王楠楠忘记带课本了,正在着急,偏偏老师点名让他朗读,她感到手足无措,快急死了。
突然一本书摊在他面前,原来是同桌胡可发现了他的情况,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
B、朱灵在班上有点淘气,成绩也不好。
元旦排节目,两个小组都不想要她参加。
尹瑜是第三小组的组长,在征得他们小组同学同意后,主动邀请朱灵参加他们的小组。
C、乔典的同学丢了一支钢笔,刚好乔典也有一支这样的钢笔,那个同学看到了,说:“乔典偷了我的钢笔。
”乔典感到很委屈。
但又解释不清楚。
D、王辉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王辉有爸爸抚养。
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说:“王辉是一个没妈的孩子。
”E、周青有点胖,班上部分同学给他起了个“肥猪”的外号,一下课就追着喊。
3、如果你们班里也有这种情况,你会去劝阻吗?4、你们班上也发生过这类事吗?三、送他一缕阳光1、假如你的同学有这样一些内心的阴影,你能不能做个“阳光使者”送给他一缕阳光,帮他驱散心中的阴影、打开心扉?2、辨析:A、蒋芳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最近她的好朋友孙晋的考试成绩多次超过了她。
蒋芳心里很难受,对孙晋也有一点嫉妒。
B、张彩家里不富裕,没钱给她买新衣服。
张彩有点自卑,不愿意与同学交往。
C、钱祺学习不够好,有些同学看不起他,说他拖了班级的后腿,经常嘲笑他。
钱祺因此觉得上学很受罪。
四、黄金规则1、几乎所有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人们把他称为“黄金规则”。
2、填一填书上的空格。
你能用亲身经历加以说明吗?3、读一读记一记高尔基的一句名言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教学目标: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和班上同学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的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小采访1、学校学习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同学喜欢跑步,有的同学喜欢英语,有的同学喜欢大自然。
班上黑板报的小记者,发现班上有不少同学在某一方面学得特别好,我们班准备在近期的黑板报上办一个“学得好”的专栏。
为此,我们要采访几位同学。
如果你是小记者你会问哪些问题?看看书上,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请一位小记者模似采访。
3、写答记者问提纲如果小记者采访到你,你会采访他们介绍些什么?希望你能说得具体点。
请写下采访提纲。
4、交流采访提纲5、写采访提纲。
如果你是小记者,你会采访班上的哪位同学呢?请写出你的采访提纲。
二、做学习的小主人学得好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做学习的小主人。
你知道怎样做学习的小主人吗?看书思考。
指名回答。
4、同样是学习教学目标: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思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我们都有一双“黄金眼”1、小记者们又继续讨论:学习好是否就是各门功课都优秀,是否还包括其他方面?他们发现,有的同学很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学习。
为此,他们决定再进行几次采访。
2、有些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观察和发现。
下面是一些同学的观察结果A、我发现,猫的眼睛的变化很有规律,光线强时,光线暗时。
B、夏天总是天亮得很早,而冬天则比较晚,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还看了好多书呢!3、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什么发现?请把它画下来或写下来。
二、做中学,乐趣多1、有些同学很会在做中学。
A、我在烧赤豆汤的时候发现,先放糖,赤豆就不容易烧烂,问过妈妈后我才懂得了为什么?、我在修理自行车的时候发现,自行车的运行是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
B.C、我在参加美化家乡的活动中发现,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挺快乐的。
2、听故事《比尔.盖茨小时侯的故事》3、谈收获通过采访,小记者懂得了许多东西。
你知道他们懂得了什么吗?三、多在心中画问号1、小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同学做事的时候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
2、讲述科学家小时侯喜欢问为什么的故事A、《数星星的孩子》B、《壶盖为什么会动》四、学习的渠道有很多1、小记者再采访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同学很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比如报纸、课外书籍等。
你觉得还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你利用得怎么样?5、《我不耍赖皮》活动目标及要求:1、建立规则的概念,知道平时自己做游戏、学习等离不开规则。
2、通过搜集资料认识规则的普遍性,认识在社会生活中规则对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的重要性。
3、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知道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才有秩序、有保障。
4、感知生活中规则存在的必要,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设计意图与分析:1、《品德与社会》与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所不同是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旧教材相比,它更注重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感悟,以此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2、该教材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无论是要培养学生的什么德行,它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儿童的世界,一个和他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画卷。
3、社会生活多种多样,其中有需要学习的,也有要扬弃的,对于人生观、世界观还处在模糊认识的儿童来说,教材不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简单模仿。
因此该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都是能正确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正确地、客观地认识社会。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就是要转变以往《思品》课的教学方式,避免出现学生读读课文,教师讲讲故事,学生说说空话这种现象,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营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