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组(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六组(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组成的
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指产品经过一系列有机程序的操 作而完成的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二、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组织形式
一个工人的劳动成果成了另一个工人劳动的起点。因此 在这里一个工人是直接给另一个工人提供工作。
特点:
1)表现为一种有机的同时雇佣许多人从事同种工作的关系 2)为从事每种专门职能的工人小组的相对人数或相对量, 创立了数学上固定的比例。 3)一个小组是由同质的要素组成的,并且构成总机构的一 个特殊器官。 4)工场手工业又能发展为不同的工场手工业的结合。
工场手工业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它是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方法,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段; 工场手工业是一种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形式;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实在工厂手工业时期出的; 工场手工业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
展。
a、由于非熟练工人人数及其有限,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对妇女和儿童进行剥削; b、不利于降低学习费用,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分工是并存 的,两者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这在资本主义是特有的现 状,在资本主义以前是不存在的。 原始公社的分工是自 然的分工,封建社会的行会组织也排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工厂手工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产生和发展的,因而 具有资本主义的特殊性。
第五节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三、工场手工业对劳动力的影响
工场手工业发展了一种劳动力的等级制度,与此相适 应的是一种工资的等级制度; 工场手工业在他掌握的每种手工业中,造成一类所谓 的非熟练工人;
劳动力的价值降低。
第四节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 分工
本节分析两种不同分工的联系和区别(工场手工业内 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本节主要分析工厂手工业是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内容:
工厂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表现 在经济思想史上对分工的两种片面观点
工厂手工业在生产剩余价值的局限性
工场手工业的历史作用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一、工厂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表现
1)、促进了资本的增大
2)、使劳动力更加隶属于资本,成为资本的附属物
局部工人的定义 局部工人带来的影响 劳动工具的不断分化和专门化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一、局部工人的定义
终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个身体
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二、劳动力专门化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工人长期从事同一操作,可以积累劳动经验 可以减少不同劳动转换的时间间隙 局部工人相互传授技能,利于技术的巩固和积累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三、工场手工业的特点
1)、手工业是技术基础,生产基础仍旧是狭隘 的手工技术 2)、工人从事片面劳动,每个工人都是从事局 部工作的一个器官 3)、工厂手工业的优越性源于简单协作的结合
第二节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本节论述工场手工业使劳动专业化和劳动工具专门化,从 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主要内容:
3)、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离和对立越来越深 4)、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方法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二、在经济思想史上对分工的两种片 面观点
1)、政治经济学,只重视量和交换价值
2)、古典古代,重视质和使用价值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三、工场手工业对劳动的影响
1)工场手工业分工把工人变成畸形物; 2)使劳动更加隶属于资本; 3)使智力和体力劳动进一步分离和对立;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二、两种产生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前者以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把过 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后者是以同种手工业者的 协作为出发点,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 发展了分工。
联系:不论在哪种方式下,工厂手工业总是以劳动分工为 基础的协作,它的最终形态总是一样的——一个以人为 器官的生产机构。
(一)、资本家把不同种专长的手工业者集合在一个工场 里,让他们共同生产一种商品(混成的工厂手工业); (二)、先是简单协作,然后进行分工,各种操作分离 来,每一种操作独立化为各个工人的专门职能,全部操作 由局部工人联合体完成(有机工厂手工业)。 可见,它的产生是二重的,一方面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 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它又工厂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 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授课人:第六小组 08经济(1)班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第二节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 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第四节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第五节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2、劳动的单调性和片面性增加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三、劳动工具的不断分化和专门化
一旦劳动过程的不同操作彼此分离,并且每一种局
部操作在局部工人手中获得最合适的因而是专门的形
式,过去用于不同目的的工具就必然要发生变化。
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场手工
业的特征前者使同类的工具获得了适合于每种特殊用 途的特殊的固定形式,后者使每种这样的特殊的工具 只有在专门的局部工人的手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四、工厂手工业在生产剩余价值的局限性
1)、剥削人数和范围受限;
2)、剥削的劳动程度受限;
3)、资本家同工人经常斗争,资本对劳动还未建立起
绝对的统治地位;
4)、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使它既不能 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五、工场手工业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本节分析工场手工业由于劳动组织的变化而提高了劳动生 产力和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主要内容: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组织形式 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和对劳动力的影响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混成的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三、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 之间的本质差别
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劳动联系的形式不同 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不同 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不同 服从权威不同 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产生的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四、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 式的独创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二、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 的联系
1)、从两种分工产生的历史过程看,都是从两个相反的 起点发展起来的; 2)、从两种分工的物质前提看,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必须以同时使用一定量工人为前提,社会内部分工物 质前提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3)、从再次分工的相互关系看,社会分工是工厂手工业 内部分工的前提,工厂手工业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分工。
概述
工场手工业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以分工为典型特征的资本主 义工业生产形式。 工场手工业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混成的工场手工业, 它的产品是由各种不同的部件机械地组合而成的;二 是有机工场手工业,它的产品要顺序地经过一系列操 作过程,才能取得完成的形态。
概述
本章前三节分别论述了工场手工业的起源、简单要素 和总机构,后两节则从社会经济特点方面研究其所具有的 资本主义特殊性。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并 为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作为生产相 对剩余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在本章的学习中,应始终把握两条主线: 第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劳动和资本关系的变化——对工人剥削的加强。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本节阐述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及其特点。
主要内容:
工厂手工业的两种产生方式
两种产生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工场手工业的特点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一、工厂手工业的两种产生方式
c、资本不得不经常同工人作斗争。
复习题?
既然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会不断发展成社 会分工,那么,是否会出现社会分工最终完全取 代工场内部分工,从而使工场或企业变成一种没 有结构的原子型单位的结局呢?
主要内容:
分工的种类
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的联系 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之间的本质差 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创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一、分工的种类
1)、一般分工,如农业与工业两大类的分工; 2)、特殊分工,如农业可分为种植业和畜业,工业可分 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3)、个别分工,指工厂手工业内部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