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龙层花正骨手法——龙氏正骨资料课件PPT
龙层花正骨手法——龙氏正骨资料课件PPT
3、侧头摇正法
• 适用于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 病人侧卧,低枕,颈前屈度如上述,术
者一手托其头,另手拇指“定点”于病 椎关节处,将头抬起(侧屈)进行转动 摇正。
4、侧卧摇肩法
• 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 位。
• 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 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 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向前推、向后 拉的摇动,“定点”要配合用阻力,使 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4、侧卧摇肩法
• 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 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 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副 损伤。
5、侧向搬按法
• 适用于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病人侧 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 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另 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 合作将病者头托起作侧屈活动(先屈向 健侧,后屈向患侧),当搬至最大角度 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 的手同时作一搬按闪动力,可听到关节 弹响,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 感。
7、俯卧冲压法(1)
• 又称分压法,适用于颈胸椎交界处前后 滑脱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
• 也常用于胸椎错位。 • 本手法缺乏准确的“定点”力,有一定
盲目性和危险性,应认真注意冲压时力 点应尽可能准确地落于隆起的棘突上, 以免造成新的损害。
7、俯卧冲压法(2)
• 以颈7棘突偏右,胸1棘突偏左为例。 • 病人俯卧于软枕上,双手自然分开放于
• 推正法 • 摇正法 • 侧按法
9、牵引下正骨法*推正法
• 前后滑脱式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 后突的棘突旁,
• 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 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
• 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9、牵引下正骨法*摇正法
• 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 角度时,嘱病人双手抓住牵引椅后脚上, 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然后术者选好 “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
床两侧,头面转向右侧。术者立于床头, 左掌根部按于颈7棘 突右方,右手掌根部 于1~3胸椎棘突上左方,令病人呼吸,当 其呼气约1/2时,双手同时用一冲压力下 按,有关节弹跳感即是复位。
8、侧卧推正法
• 适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反 张的颈轴有效。
•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用拇食 二指挟其向后突起的棘 突两旁作“定 点”,另一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 后仰活动,当后仰头时,“定点”之手 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
6、挎角搬按法
• 适用于2~4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位者 病人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将其头偏向 健侧前屈位,充分展开患病关节,轻按 摩其下位颈部紧张之肌肉,使嵌顿之滑 膜 退出,揉捏颈肌放松后,术者一手拇 指“定点”于病椎关节 隆起之下方,另 一手扶其头顶或额部,先搬向健侧前外 侧45度方位,后斜向外侧45度方位,重 复3~5次即可。
龙层花正骨手法
治脊疗法
正骨推拿手法要诀
•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 • 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适用于枕环关节、环枢关节错位。 • 病人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
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 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 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 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一般先 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低头摇正法
• 适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 前屈约20度,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 度),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 位横突隆起处之下方作为“定点”,另 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将头转动 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 “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 复位。
• 例如斜角肌痉挛(锁骨上窝处可触到索 状硬结)多为钩椎关节错位的体征之一。
• 手法:术者右手食中二指按于其锁骨上 窝的右侧中斜角肌紧张肌腱处,让病人 转头向右,术者按压加力同时嘱病人用 力将头转向左,重复上述动作2~3次即可。
10、反向运动法
• 再如正骨后仍感颈背牵涉性痛者。病人 坐于凳上,术者站其背后,嘱病人头略 仰,术者一手扶其肩,另手拇指或屈肘 按于其背部痛点上,开始加力按压同时 嘱病人用力屈颈低头。重复2~3次即可。
9、牵引下正骨法
• 牵引时前后纵韧带拉直,有利于前后滑 脱式错位关节的复正,
• 牵引能使早期变窄的椎间隙增宽,对椎 间盘变性并发关节错位者易于复正。
• 中下段颈椎错位在牵引下正骨易于复位。
牵引下正骨法
• 病人坐于牵引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 手扶其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 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 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要放松。约 1~2分钟后进行正骨法。
9、牵引下正骨法*摇正法
• 以颈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 偏左,牵引角度30度,术者左拇指按C4 右偏横突后侧,右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 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 重复2~4次。
• 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 其右颊摇向左方,重复2~4次。亦可用摇 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力来复位。
• 此法可立即收效,解除肌痉挛及牵涉痛。
9、牵引下正骨法*侧按法
• 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 旁隆 起处作“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 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 约20度,然后轻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 2~4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锁的关节易 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10、反向运动法
• 用于松 解肌痉挛和肌牵涉性痛,亦有复 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