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参考书目及分析一、参考书目:萧友梅先生编写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他女儿提供的手稿复印藏书。
俞寄凡编写的《西洋音乐小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10月)李渌永、赵(风)编的《苏联音乐》(读书出版社,1941年7月)宋寿昌编写的《中西音乐发达概况》(正中书局,1947年7月)张洪岛(1913----- )的《外国音乐史.欧洲部分》,1964年。
北京艺术学校编印的《外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初稿,1961年9月)文学艺术研究所音乐舞蹈教研室《西洋音乐史》编写组编写的《西洋音乐史》上、中、下(1975年完成,1977年第二稿)刘志明的《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大陆书店,1981年12月出版)张已任的《西洋音乐风格的演变》(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月)何明辉编著的《西洋音乐史》(全音乐谱出版社,1985年7月)田英、朱同诫的《西方流行音乐》(安徽省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章珍芳的《美国大众音乐》(中国友联出版社,1986年3月)李应华的《西方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0月),这是一本介绍西方音乐发展史的小册子,198 年连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到第期,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在书的最后李应华用图表的方式,立体勾画出西方音乐发展的不同时期音乐家们的位置。
赵恕的《外国音乐史》(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年12月)万木的《外国音乐史》(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1月)叶松荣的《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刘经树的《简明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钟子林(1933年---- )《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6月)钱仁康(1904--- )他的《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蔡良玉(1940年--- )她的《美国专业音乐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2月),黄腾鹏的《西方音乐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朱敬修、唐瑰卿的〈外国音乐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刘延立的《西方音乐漫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5月)田可文、陈勇的《西方音乐史》(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冯文慈的《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蔡良玉、梁茂春的《世界艺术史:音乐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2月)。
钱仁康的《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沈施、谷文娴、陶辛的《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5月)黄小和(1935年---- )的《苏联音乐史》(上)(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6月),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二、对部分参考书目的分析:钱仁康的《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这部教材的出版,丰富了高等音乐院系教育的使用教材,是钱仁康先生在西方音乐史教学方面的总结和成果,这本教材的特点是简约明快,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钱仁康先生渊博的学识。
但作为教材该书也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比如在浪漫主义部分忽略了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贡献,在民族乐派部分没有介绍法国的音乐家和作品。
蔡良玉的《美国专业音乐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2月),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美国专业音乐从酝酿、萌芽、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共三篇九个章节,第一篇美国专业音乐的酝酿;第二篇美国音乐的崛起;第三篇美国现代音乐的兴旺。
该书的特点是资料丰富,对一些作品的介绍比较细致,还插有作品的主题谱例,使读者能对作曲家及其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蔡良玉的《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2月)为我们系统认识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个范本。
该书共分14章和一篇结束语,这本书的特点是以文化背景入手,而且贯穿每个章节。
为了让读者对不同时期西方音乐的风格特点记忆更加清楚,作者在重要章节都做归纳。
在结束语中也可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她作为一位中国的西方音乐史研究者,所希望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西方音乐文化的真谛与魅力。
整个作品笔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
黄小和的《苏联音乐史》(上)(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6月),这是中国人写苏联音乐发展史的第一部专著。
黄小和先生1954---1961年留学苏联,作者以生动感人、热情洋溢的笔触,介绍从1917---1953年期间苏联音乐的发展演进过程。
这本书的特点是:在方法上紧扣政治与音乐的关系;对音乐创作的介绍和分析细致具体,所及作曲家数十人,作品513首。
(蔡良玉《西方别国音乐史的又一新开拓》《人民音乐》1999年12期)。
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这部书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人自己编纂的西方音乐史中,学术价值最高的一部专著,是全国各高等音乐院校使用最多的一部西方音乐史学教材,也是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学教学的集体学术成就。
全书共有七编,具体分工是:第一编、第二编姚亚平;第三编周耀群,第四编余志刚;第五编李应华;第六编李应华(概述,第一至第六章)、黄小和(第七、第八章);第七编钟子林。
这部教材纪年编写线索清晰,材料详实,对西方音乐的名词、题材介绍细致准确,这部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我国在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在思想意识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心态越来越平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态度更加客观,对西方音乐史学问题的研究更加广博和深入,渗透着多元文化的因素,如果将80多年来西方音乐史学的专著加以对比的话,这部教材已远不是将西方音乐史料以进化论的方法加以简单编撰,我们通过对这部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感受到,我国现代西方音乐史学研究者们,已经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中国人的视觉和角度审视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去研究西方音乐的发展特征、研究西方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
这部教材将我国音乐院校的西方音乐史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西方音乐史在我国发展的阶段分析:从以上西方音乐史专著的介绍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方面也经历了一个从初步认识到理性对待、从简单介绍到反思生成的过程。
李应华在《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一书中,将“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历史的研究”大致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49年以前的简略的历史回顾(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处在‘猎奇’、‘求知’、‘认同’阶段);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50年代(留学海外的中国音乐教育家们,一方面翻译国外的西方音乐史学著作,一方面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形成西方音乐史专著的雏形);三、向‘革命高潮’过渡的6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家必须以阶级的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新编写西方音乐史)张洪岛先生主编的《外国音乐史.欧洲部分》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的。
四、“文革“后期撰写,而后夭折的音乐史(集体编纂,突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五、改革开放时期(思想解放、观念变革,“现代音乐的引介成了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早春现象’)。
今天,我国的音乐史学家们对西方音乐史学已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研究思路更宽,站的角度更高了。
另外一点我也注意到,这些专著绝大多数是研究欧洲音乐发展史的,但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
而研究美国音乐、苏联音乐以及专业音乐史方面的专著相对来讲比较少,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在研究西方音乐史学方面的人员构成问题以及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蔡良玉在《我国西方音乐史专著方法回顾》(《人民音乐》1998年第9期)一文中,总结了我国在西方音乐史学著作方面所体现出的几种方法论:一、“进化论”史观的方法;二、不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三、多样化方法的探索。
当然有些专著在方法论方面体现的并不突出。
四、国人翻译的西方音乐史著作: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轨迹,李应华( 生辰)在《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一书中,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西方音乐史学家对西方音乐的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反思、演变的过程。
其发展轨迹大致为:一、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对音乐只是一中记录、回忆与编撰);二、17和18世纪(“开始致力于对音乐具体史料进行更为细致的汇集和摘录,力图用史料纪录和追忆过去的音乐历史”“18世纪也是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史学‘形成期’”、“18世纪的学者们对历史表现极大的兴趣和理解,并关注当代的音乐状况,从演出实践到作曲家。
他们将这些材料和知识按年代编排,进而构成一个对历史的整体链条的论述”);三、19世纪(西方音乐史学形成的时期,西方音乐史学著作在本世纪陆续出现,有关音乐大师个人传记性的专题研究,概括性的音乐历史巨著大大超越了前人);四、20世纪(是史学领域针对传统史学的局限和狭隘,进行总结反思与批判的世纪)。
西方人写西方音乐史与中国人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在历史方面、文化方面以及对音乐家、音乐作品方面的研究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对音乐家和作品的研究也比较深入。
他们的研究思路比较开阔、研究方法也比较灵活,在他们的音乐史专著中,常常穿插着一些有关音乐家生活中的趣问,以及作品创作、演出时的小故事,拉进了读者与音乐家、音乐作品的距离。
我国音乐史学家翻译的西方音乐史专著,大多为19、20世纪的作品,这些著作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比较成熟发方法论,也是在西方音乐史专著中较有影响的。
这些专著的翻译,对我国西方音乐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主要译著有:《音乐史》(法)阿丽斯.迦皮特(Alice Gabeaud)著,成绍宗译(开明书店出版,1935年11月)《音乐小史》斯库尔斯(Percy A. Scholes)著,陈洪译(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41年9月)《西洋音乐史教程》非摩尔(J. C. Fillmore)著,韦璧译(立华出版社,1942年12月)《俄罗斯音乐史教程》西尼亚维尔著,梁番译(上海时代书报出版社,1949年8月)《西洋音乐史》卡尔.聂夫著,张洪岛译(音乐出版社,1952年出版)《二十世纪西洋音乐新貌》点瑟编译(拾穗月刊社,1965年出版)《20世纪音乐概论》汉森著,孟宪福译(出版社,1981年)《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保罗.亨利.朗格著,张洪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这本书虽是阶段性介绍西方音乐史的著作,却很有特色,写作的笔触十分自然、亲切,对音乐家的介绍有独到之处,对一些音乐现象的总结有特别意义,如:音乐评论(音乐期刊、专业音乐评论家的出现)、音乐学。
《美国黑人音乐发展史》爱琳.索森著,袁华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3年3月)《西方音乐史》保.朗多尔米著,朱少坤、佘熙、王逢麟、周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20世纪音乐》施图肯什密特著,汤亚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西方音乐史》唐纳德.杰.格劳特著,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月1版,2001年4月第三次印刷)〈简明牛津音乐史〉亚伯拉罕著,《西洋音乐史》堀内敬三著,邵义强译(全音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保尔.亨利.朗格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