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3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2)中国近现代编写历史教科书大都把史料化 为编者的语言写入书中,运用史料较少;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科书注意运用一 些史料,但数量较较少; (4)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教版开始注意增加 史料的数量,而且:体裁广泛,有史书上的材 料,还有历史类的诗歌、歌谣、谚语、对联甚 至店铺招牌、标语口号;所选材料有当时的原 始资料、后人留下的资料及现代人研究的成果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20年代后,白话文教科书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教科 书,吕思勉《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0) 是中国第一白话文历史教科书; 20年代,顾颉刚编写出版上古教材时提出“层累 造史说”,改变了以神话传说为历史教科书开 头的编写方法,建立了以他为代表的历史研究 的疑古学派; 注重以学术研究提升教材的品质,学者撰写中学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以忠于史实为前提;有助于思维和学习。 (3)中学历史教科书使用的几点意见 A.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对课程标 准的细化或说是再创造、再组织。各版本各有 特点,但教师教学必须结教材与课程标准、教 材与具体学生结合起来考虑,必要时可对教材 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而不是照本宣科; B.历史教材并不等于 教材的全部。它是基本的 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拓展;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成果,有的还大 胆写进了学术界目前有争议的认识; D.关注学生的学习趣味 淡化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减少难的内容和不太 重要的人地名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 心理;如上网搜索等; F.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重视学科内部的联系,如讲汉武帝后,与秦始皇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有独特的生命力; E.历史教材每课基本上有“活动与探究”性质的 栏目,每册书另有几个“活动课”,这是新教 材的亮点。教学中不必全做,要有所取舍;可 另编;师生提前要做一些准备(如资料、分组、 推举发言人);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在观察、 倾听和交流中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 “活动与探究”的乐趣;注意必要的指导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的还有总复习。习题的形式有问答、填表、整理、 填充、选择、解释、改正等。历史教科书的体 例逐渐趋于成熟。 几点启示: 第一,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辑受到学术界的 高度重视。编者大多是一流文史学家,编写建 立在其研究的基础之上; 第二,历史教科书的观点与时俱进;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政府文件,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等; 日记,如《拉贝日记》等; 文集,如《吕氏春秋》等; 基本历史文献和历史地理著作,如《史记》、 《水经注》等; 新闻报道,如英国《泰吾士报》、《纽约时报》 等; 历史题材的诗歌,如《长征》等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现代学者著作,如《南京大屠杀》等; 经典作家著作,如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等; 历史歌曲,如《松花江上》等; 名言、名句,这在世界史教材中较多,如古希腊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汉穆拉比法典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及佛 教教义片段、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观点摘要等。
第三,历史艰苦是的编撰体例在继承中创新。 (4)新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与旧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显著区别“主要在于以马 列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点取代了资产 阶级和封建残余的史学观点,至于教科书的体 例则没有从教学的角度着重加以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国家认可的、唯一有权编写中 小学教科书的专业出版社,承担历史教科书的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和课文辅助系统; 具有明显的“学科取向”和“社会取向”兼重的 课程意识形态,即既重社会道德教化,也强调 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生理性批判思考能力的重要 性。 这些都对后来的历史研究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3)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 许多出版社编辑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 的质量最高,发行量较大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总的看,90年代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主要是作 为课文的辅助材料来印证课文的论述,运用的 方法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引证,基本上还是课文 内容的点缀和附属品。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 史料教学的真正意义和方法缺乏认识。 (5)美国历史教学重视运用第一手资料,主要 包括物化产品、图片、录音和统计资料等。 物化产品指古物、工具、人类发明、墓碑等,它 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感性经验,使历史变得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比较;讲中国的造纸术,联系埃及的纸草和欧洲 的羊皮纸; 也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语文、地理、政治和科 技等;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讨论诸子百家中哪些 积极因素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等; 注重知识的必要延伸,如探究活动课本身就是内 容的延伸。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新历史教科书仍有一些问题,主要是教科书多样 化主要是多本化、数量化的阶段,各版本的教 科书大多在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等方面几乎大 同小异,创新力度不够。 (2)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趋向 A.从“教本”到“学本” B. “学本”式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征 穿插生动的故事,但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编造,要第Fra bibliotek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90年代后,国家实行教材多样化政策,人教社教 材仍占绝对优势; 新一代历史教科书从历史著作中解脱出来,有自 己独特的结构(如内部结构:课文系统和课文 辅助系统)和功能;初中历史教材变化:采用 “课题体”;改用大开本,图文并茂。 2.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制和改革趋向 (1)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分析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版本多,有人教版、华师大版、北师大版等; 各有特色,如人教版文字精炼,叙述流畅,重视 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华师大版版面活泼,副文 撰写生动;北师大版注重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 的引用; 总体上看,新世纪历史教科书特点有: A.编排力求生动新颖 教材中穿插生动故事;配有大量图片,且文物性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作为历史课程的教学用书,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 是根据政府颁布的课程文件编制的。 它比较系统地具体地呈现了历史学科的基础内容, 反映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 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及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和情 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 它是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学本”,也是教师组 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响较大的是那珂通世《支那通史》和桑原骘藏 《东洋史要》; B.新式学堂增多后,自编教科书的多。名气多的 质量高的出版社是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 最有名气的历史教科书是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 历史教科书》(1904-1906分三次出版,到隋), 特点: 内容上初步打破了旧史学体系,对每朝一般先讲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但不把自己的或所谓权威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二、史料证据与中学历史教科书
1.史料证据与中学历史教学 (1)史料证据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历史研究的 前提和基础是掌握史料,史料也是历史教学和 编撰历史教科书的必备条件。历史教学和教科 书要做到言之有理,没有空论,就必须从史料 证据出发。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资料题材广泛是人教版对90年代教材优点的继承, 在此基础上换有所创新发展:一是注意将文献 资料与考古发掘成果相印证,二是世界史引用 的名言名句,同时还提供了英文。但也有缺点: 引用的材料过于简短;绝大多数没有注明出处; 课文中引用的材料没有配思考题。 (2)北师大版:史料证据与问题的连接 似乎比较出色,每课后,专门设计了“材料阅读” 专栏,一般列出一段或几段,注明出处,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编写任务,一直到80年代; 1956年出版的初高中中外历史教材是新中国第一 套比较完备的历史教材,但“左”倾开始抬头; 1963年编辑的历史教材力求纠正“左”倾思潮读 历史教材的影响,反对空发议论,强调观点与 材料的统一; 1978年出版的历史教材的主要贡献是肃清文革中 影射史学的流毒,但未彻底清除;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等,都颇有名气; 私塾历史教材编纂特点: 一是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追求全面,而是突 出其特质; 二是把历史教学与识字教学、伦理道德教育结合; 三是编写形式上,采用对偶句,且押韵,既易记 又能提高儿童兴趣,还能增强语文能力。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2)清末中学历史教科书 A.起初以翻译为主,早期的多由传教士翻译而来; 比较有名的有: 金楷理等译《西方近事汇编》,傅兰雅译《俄国 新志》和《法国新志》;林乐知译《四裔编年 表》等,均由江南制造局出版; 李提摩太译《泰西新史揽要》最负盛名; 90年代后,形成翻译日本书籍风气,种类多,影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材,如金兆梓、何炳松、周予同、陈衡哲 等著名史学家,其求真务实的编写作风,在二 三十年代的史学界颇有代表性; 四十年代的历史教科书带有鲜明的抗日情绪,突 出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变革有历史教科书的编制产生影响。20年代 新学制和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程曾一度将中 外历史合编,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傅运森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C.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是对知识层面的重点内容作 了原则规定,教师运用教材时,还要考虑课中 是否存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的教学重点; D.历史教学要从现有的资源出发。运用多媒体和 网络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要因地 制宜;传统的教学工具如黑板、挂图、模型, 传统电教手段如录音、投影,在历史教学中仍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丰富和具体,还可使学生学会研究和观察社会的 基本方法; 图片包括广告、旧照片和画; 录音材料包括已经存在的,还包括组织学生访问 社区居民过程中的录音; 统计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地理调查材料、地图、 建筑等。 (6)对史料运用研究最多的是英国。认为史料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运用的本身就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而不是附属品。 (7)我国台湾地区兼顾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 2.新课程教科书如何运用史料证据 版本不同、风格不同 (1)人教版:继承中有创新 此本资料相对集中在有关专栏,插派在课文中,此 外在“活动与探究”、“活动课”、“导入框” 中也有少量。种类主要有: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