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
二、课程目标 (2)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3)
四、实施建议 (6)
2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制定依据: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管理的意见》建议课时数:108学时
适用专业:各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是我校所有各专业必须的公共基础课,直接关系到各专业人
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即要求毕业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信息技术》在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虽是公共基础课,但从实践来看,一般学生均愿意多学一些计算机类的课程,所以学生都选修该课程。

当今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包括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各专业的学生步
入社会以后,学习、工作、生活几乎离不开计算机。

因此,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可见,开设《信息技术》是各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知
识结构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的基础上,理解一些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学生能较熟练使用WindowsXP操作平台,熟练掌握Office的主要软件,对音频、视频、动画等信
息能进行简单的处理,具有网络的入门知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
1
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各专业以的学生而言,应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熟练办公软件、熟练上网操作的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设计思路
1.由于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所以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

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2.通过向学生提供课余免费的上机时间,布置实用性强的上机练习内容或课外实验大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为增加学生的兴趣将整本书中的内容分成入七个独立模块进行组织教学。

3.“活动导向设计”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方法组合。

适时选用提问、讨论等生动多样的形式,设置教学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4.考核方式突出“四个注重”。

考核内容“注重”能力,考核形式“注重”多样化,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考核机制“注重”多种奖励。

注重过程考核,坚持全面评价,强调知行统一,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初步知识;
2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方法;
4.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操作。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可以实现文字图表混排的实用文字编辑软件Word2010的使用方法;
2.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10处理各种报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
3.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制作各种演示文稿;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6.使学生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3
4
5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和选用
1.教材编写:要根据岗位能力分析,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2.选用教材:教材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结构编排合理,符合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让学生多
6
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让学生一专多能,以适应不同工作岗位需求。

(三)课程资源
1.数字教学资源
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多媒体软件等
2.实训实习设备
多媒体电脑
(四)教学评价
按照学校教学管理要求,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