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
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
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
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
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
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
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
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
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三峡之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峡之秋》,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峡之秋》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内容,作者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三峡的秋景。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生字新词,理解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学习按时间顺序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按时间顺序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
二、教法学法本课我采用开放教学法,引导总结法,图文结合法,使学生有层次地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来读懂课文。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流程教学中我认真体现以下几点(一)、激发情趣,引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让学生伴着音乐走入课堂,走进三峡。
然后在学生求知若渴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三峡的风光片,配以解说,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
我再用以激情的导言引入新课。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做到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读懂。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明确写作顺序。
3、课文的第一部分以听学的形式来完成,我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部分内容,然后测试学生:三峡已经是秋天了,漫山遍野散发着一种倾向,你知道这清香从而而来?这段描写体现了三峡秋天的什么特点?学生各抒已见。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听记的能力。
(三)、品读探究,汇报交流1、师生合作欣赏晨景我带领学生先欣赏三峡美丽的早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了三峡早晨的哪些景物?作者抓住早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一谈。
学生很容易找到描写了透明的露水、微凉的峡风、金实的绿叶、闪耀着阳光的橘柚树。
三峡早晨的特点是明丽。
我再引领学生品读体现明丽的句子。
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
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些美句。
2、学生自主游览三峡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
师生配合欣赏完夜色以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学法是:找景物,抓特点,谈感受,读美文。
然后按照这样的思路让学生自主学习,继续游览三峡的中午、下午、夜的美景。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3、4、5自然段,并出示导学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按照导学卡的要求来自主学习。
然后学生汇报中午、下午、夜三峡的景物及特点。
在汇报交流时形成资源共享,情感共鸣。
3、总结收获颂三峡学语文的终极目标是综合运用,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颂三峡。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本节课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三峡之秋一天之内不同时段的美,倘若把这种美读出来,更会让人难以忘怀。
你们愿意把这一幅幅流动的美留在课堂上吗?配乐读文,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感受大自然独特的美。
最后以一段优美的语句来结束本节课。
五、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一、激发情趣,引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我们共同听一听,歌曲听完了,同学们知道歌曲中唱得是什么地方吗?(三峡)对,这就是华夏大地上的惊世杰作——长江三峡。
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美,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同学们想去那里看一看吗?(想)下面老师就带你们欣赏一段三峡风光(解说词:长江三峡是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
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204公里。
长江三峡是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的。
瞿塘峡,山势雄伟险峻,是最险的峡谷;而巫峡则幽深秀丽,峡中多雾。
西陵峡,滩多水急,是最长的峡。
)同学们欣赏完长江三峡,你们觉得这里美吗?的确,三峡是长江风光的精华,是神州山水的瑰宝。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
现代作家方纪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为我们描绘了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同学们让我们乘舟南下,一起去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吧。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读懂。
再带上些感情就更好了,开始吧!师: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师:你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
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一学吧!下面同老师一起欣赏一下第一自然段,边看边听,听后还有问题等着你们回答呢。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漫山遍野散发出一种清香,你知道这香是从何而来吗?这段描写体现了三峡秋天的什么特点?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师:三峡秋天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成熟,作者按时间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三峡秋天一天之内不同时段的美,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作者都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展示它的美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课件欣赏)师:你读懂了橘树和柚树上的露水在发生变化,真能干!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和感受?三峡早晨的空气如何?(清新)师:就像用筛子滤过似的,很明净是吧?你们怎样理解明净这个词语?(明朗干净)师:为什么呢?(因为有露水啊!)师:哦,橘树和柚树的叶子是绿色的,果实是黄色的,现在被露水一洗,就更绿更黄了……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师: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
师: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师:(板书:早晨——明丽)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一下这明丽的画面。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都做了些什么?总结一下学习这段的方法。
学生总结汇报:先是找到景物、然后抓住特点、再谈谈感受、最后读一读美文。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
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读一读描写三峡的中午、下午、夜这三个时间段,前两个自然段主要描写长江两岸的橘柚树,接下来的三个自然段都是描写江水的,你喜欢哪个你就选择哪个去读。
完成你们自己手中的导学卡师:谁喜欢三峡中午的景色?来读一读。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找到了那些景物描写?中午的长江活起来了,动起来了,你们从那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它动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说一个比喻句,一个拟人句吗?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
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和中午相比它更平静了。
你们找到了哪些景物提现了它的平静?(雾和江面)雾使三峡的黄昏来得早去得迟,这时三峡特有的景观。
使得三峡有种朦胧的美。
这时的长江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长江的平静?师:黄昏就这样平静地走过,我们都在渴盼着夜的来临,夜终于来了,同学们说一说你找到的景物?夜有什么特点?夜是宁静的,幽暗的,单作者缺选取了驳船的汽笛,渔火,灯标,是否打破了也的宁静呢?说一说你的看法。
以动衬静,又以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眨着眼睛沉沉欲睡的状态,那样宁静和谐。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欣赏三峡夜的宁静与神秘师: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让他休息了。
可是长江生命力又是那么活泼,它是不甘于平庸,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的,你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有时候他像个小孩,活泼可爱;有时候像个姑娘,温柔甜美;有时候像条龙,翻滚呼啸;有时候像首小夜曲,宁静轻柔。
它能够随着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变故,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总的说起来,这时候的秋天是个什么人呢?(中年人):因为,这一天,正是……(中秋)3、总结收获颂三峡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1、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的秋天写得如此美吗?是因为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三峡之秋一天之内不同时段的美,倘若把这种美读出来,更会让人难以忘怀。
你们愿意把这一幅幅流动的美留在课堂上吗?(配乐读文)2、滚滚长江水,悠悠三峡情,再多的言语也诉说不完我们对三峡的热爱。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1.搜集、阅读描写三峡的文章、图片,以“奇丽的三峡”为题,制作一期手抄报。
2. 试用“我喜欢三峡秋天的(),因为()。
”的句式说话。
结束语:同学们,作家方纪带我们游览了三峡原始的自然风光,如今的三峡自然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但是,三峡无论怎么变,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三峡,永远那么美丽,壮观。
都说百里峡江诗万首,的确,有许多华夏儿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长江三峡的热爱,同学们,这次愉快的三峡之旅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带着对三峡的神往走出课堂,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