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规划的性质特点与结构体系.doc

旅游规划的性质特点与结构体系.doc

旅游规划的性质特点与结构体系一、旅游发展与规划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情况来看,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旅游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进步。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

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

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 (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

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

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

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

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

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

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

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

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 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

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

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

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国家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

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

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

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

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多学科融合的趋势。

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

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

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

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

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

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1.旅游规划的类型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

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

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

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

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

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

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

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

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

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

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

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

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

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

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

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

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

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

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