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走进国学(4-老子与自然之道)
走进国学(4-老子与自然之道)
第四讲 老子与自然之道
1
学习老子的智慧
1.生活智慧 暴风骤雨、出生入死、大器晚成、根深蒂固、功成身 退、涣然冰释、金玉满堂、被褐怀玉、轻诺寡信、慎 终如始、受宠若惊、天长地久、委曲求全、无中生有、 虚怀若谷、自取其咎、自知之明、视而不见、天网恢 恢、疏而不漏
2.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刚毅有余 柔和不足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一章
2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是常人所说的道理。 第二个“道”指言说。 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 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 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 第三个“名”是老子专有的“道”之名。
汉墓出土。
16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竹简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
国楚墓出土 分为甲、乙、丙三组 有些文字和今本不同
17
18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一)什么是道。 (二)道的特点:柔弱、不争、无为 (三)消除对老子道论的误解
19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一)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21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 永恒的“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 “名”。“道”的空无带来语言表达的困难,但老子 还要用“道”来说事,只好勉强叫做“道”。
22
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 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
11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3、著《道德经》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
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 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 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2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三种《老子》:传世本,帛书本,竹简本。 帛书本《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从成书时代说,竹简本最早,帛书本次之,传世本最
古代有老姓,没有李姓。先秦典籍中并没有提到李耳。 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 苦县在春秋时期归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所以一
般说老子是楚国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5
(一)老子身世之谜 第二位: 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
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23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二)道的特点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和江淮地域的宗教文化
信仰有密切关系。 对水的重视,对女性的尊重。
24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自强有余 包容不足
内容提要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三、老子之道的内涵 四、道与政治及社会人生 五、老子之道的两种发展路向
3
一、老子与《老子》
(一)老子身世之谜 三个老子: 第一位:老聃 第二位:老莱子 第三位:太史儋
4
一、老子与《老子》
(一)老子身世之谜 老子,姓李,字聃,人称老聃。也有学者认为老聃姓老,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激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 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他。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 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因为有道的人说: “承担全国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难, 才配做天下的君主。”正道说出来就好像是相反的一样。
译文: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 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 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 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 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 怨咎。
25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 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 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 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 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 子,其犹龙邪?
晚。
13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传世本, 八十一章,五千字左右。 早在唐玄宗时代,高僧
玄奘与道士成玄英等将 《老子》翻译成梵文。 西方学人翻译外国典籍, 最多的是《圣经》,其 次就是《老子》。
14
15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帛书本《老子》。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 其修道而养寿也。 第三位:太史儋: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6
7
8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1、“周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可以说,
老子是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2、孔子问礼于老聃 3、著《道德经》,即《老子》
9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1、“周守藏室之史”。 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有史可考的
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执掌天文历法。 向周天子进言。10一、 Nhomakorabea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2、孔子问礼于老聃。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適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