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温室效应分析:原因及其对策内燃1301 赵坤摘要:地球自有人类出现至今,已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条件, 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地球的开发利用,使得地球正遭受着毁灭性破坏。
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地球升温,全球气候不断恶化,,关键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对策何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 ,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
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
温室效应的一般机理温室效应是由太阳——大气——地球系的物理学相互作用造成的, 包含以下关键因素。
(1)太阳的温度大约为5800K它外发射光线,产生许多波长的光,波谱范围从紫外线到红外线,在550卩m左右的可见光部分最大。
(2)这些光线的大部分通过大气传到地面, 其中一部分被陆地或海洋表面吸收。
(3)地球表面也发射辐射, 地球辐射的波长范围从接近红外线区域到远离红外线区域,峰值大约为10卩m,比太阳光的波长长得多。
如果没有大气存在,这个通量将与太阳入射通量平衡。
(4)无云的大气层对太阳光是相当透明的,但对于地球的红外辐射的透明程度则小得多, 因此, 大气被加热了, 随后地球表面也显著增暖。
(5)大气中含有吸收红外辐射的所谓“温室气体” , 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和一些浓度更低但仍强烈吸引红外辐射的气体, 如氯氟烃类。
所有这些温室气体都在一个或多个狭窄的波长范围内吸收红外辐射, 形成红外吸收带。
由于含有自然吸收红外辐射气体的大气造成了大气的整个较低部分变暖, 升温幅度超过30K,这一现象常常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
这种增温还可以被认为是由于发射红外辐射的有效高度增加而产生的。
大气低层对于红外辐射不再是透明的, 所以地球向外辐射就从更高的高度上发射, 结果使得地球表面变得更暖。
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人类活动使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主要有六种, 包括: 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氟烃类物质。
关于每种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原因, 具体分析如下:(1)二氧化碳(CO2)。
在对大气释放CO2方面,最重要的人类活动是交通、电力等部门对化石燃料的消耗, 全球每年因此接受到的碳量 1 9世纪中期为1亿吨左右,到本世纪80年代已达57亿吨。
CO2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地球陆地植物系统的破坏,近几十年来,森林的砍伐和破坏日益严重,导致大气中C02浓度增加。
(2)一氧化二氮(N20)。
海洋是一氧化二氮的一个重要来源。
无机氮肥的大量使用和石化燃料及生物体的燃烧也能释放出一定量的一氧化二氮。
工业革命前一氧化二氮的浓度为288cm3・ m-3,目前已增加到310cm3・ m-3。
据以往的观测结果进行推断, 大气中一氧化二氮的年增加率仍将保持在0.25%左右。
(3)甲烷最重要的来源是沼泽、稻田和反刍动物, 这三项占总排放量的60% 左右。
天然气、煤的采掘和有机废弃物的燃烧等人类活动也产生甲烷。
(4)臭氧(03)臭氧在大气层的上部浓度最高, 并且形成我们所熟悉的臭氧层,其可以吸收大气中过量的紫外辐射, 使生物的免疫系统免受损害。
然而, 近年来, 在大气层的下部, 一定数量的人造物质聚集起来, 生成了低空臭氧, 并且还在不断生成。
(5)氯氟烃(CFCS氯氟烃完全是人工合成物质,因其无毒、有惰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灭火剂、制冷剂等化工产品的制造。
从上个世纪来, 人工合成的卤素碳化物不断大量排入大气, 使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迅速上升, 它们不仅浓度高, 保留时间也很长, 因而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被吸收量的减少大气中任何气体的含量, 都是由其排放量与被吸收量之间的平衡来决定的。
但是, 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导致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如对C02气体,自然界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吸收的。
而人类对森林的大规模砍伐, 却降低了自然界对C02勺吸收能力,破坏了C02的排放量与被吸收量之间的平衡,导致C02大气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自然灾害温室效应加速,地球升温,大气恶化,必然气候带迁移,冰川消融,海面上涨,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一系列变化,人类和地球面临严峻的威胁。
温室效应带来的自然灾害现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海平面上升今后50或100年内,全球温度升高几摄氏度,海洋发生膨胀,山地冰川融化,和格林兰冰原南缘可能后退,海平面会升高0.2 一 1.5 米。
海平面升高,严重危及沿海地区的居住条件和生态系统。
(二)飓风和大风暴频繁海洋升温,使其逐渐增多的水蒸气在大气中产生更强烈的对流,其结果咫风和大风暴更为频繁。
已知太平洋周围易受台风袭击的地区在过去20 年间大约增加了1/6。
(三)干旱地区增加地球升温加速水份蒸发而减少河流流量,也就是说大气中水蒸气增多,意味着某些地区干早概率增加,预计2030年,低纬地区酷暑季节干早的概率增加到每3年一次,而50年代仅20年一次。
(四)地震环境因子太阳活动和气象与地震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对地震的发生常常起有调制和触发的作用。
温度效应的加速,地温升高大气变化,以及太阳表面剧烈活动释放的能量,无疑影响到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
对生态的影响有人曾经说过, 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比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更大, 而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正在破坏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这主要表现在植物、动物和昆虫出现迁移现象, 以适应气候变化;一些动植物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毁灭,严重的影响着生物多样性。
另外,一些农作物的产量由于气温上升而下降, 甚至无收; 沙漠地区由此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减小;干旱连年发生。
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不良影响。
促进疾病的蔓延温室效应造成的气温升高和臭氧层变薄而引起的紫外线辐射加强会使某些疾病蔓延, 同时也会损害人体自身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紫外线的辐射不仅会导致癌症, 而且还会改变或消除免疫系统, 加剧了一些与皮肤有关的疾病的产生, 如麻疯病、天花、皮肤溃疡和疱疹等。
例如,由于气温升高, 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由吸血蝙蝠传染的狂犬病、登莱热和黄热病有可能传播到北美洲。
例外据证实, 臭氧层的臭氧量减少1%,放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则增多2%,皮肤癌的发病率相应增多4% —6%,过量的紫外线还可以加速艾滋病的发病率, 甚至引起天然电磁场的变化, 影响人类的整个健康。
温室效应的应对策略温室效应已引起全世界的密切关注并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近年来各有关专家已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的地区性和国际性会议,共同商讨具体措施和对策。
现总结如下:(1)减少C02勺排放量此是最有生命力的预防,能措施、替代能源(太阳能如光电池、生物质能) ,或从煤、石油改为天然气和其他含碳量低的然料,停止焚烧和砍伐森林并大面植树造林。
提出并制定“空气法” ,即向每个国家规定污染权,使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保持在一个全球标准之下。
(2)改变交通工具,完善机动车辆汽车尾气是大气中C02的主要来源,因而改变交通工具由机械代替机动对控制温室效应将起重大作用;另外加速研究新的装置安装在各种机动车辆上来吸收、净化其所排放的废气也是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 3)限制氯氟烃的生产, 研制新的制冷剂, 代替传统的气雾剂, 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途径之一。
另外,面对着如此严重的挑战,仅仅是某一个个人或国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它需要我们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全球性的“灾难”, 因此, 各国有关的专家、学者应通力合作,共同研究, 并制定出科学的方法,缓解现存问题, 控制未来新的温室效应的再形成。
( 4)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
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目前由於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
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C五G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
具结果得以降低七%左右的温室效应。
( 5)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
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G五G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八% 左右的抑制效果。
(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
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
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7)鼓励使用太阳能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
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於二C五G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
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8)开发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
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结论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来的温室效应已在无声无息地危及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加速对其形成原因及后果的研究对实施合理的对策来缓和清除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不仅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致,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能源, 掌握着一份民族生息发展的“命脉”。
已有52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700 多名美国权威科学家签名上书政府,力促联合各国通力合作,采取对策,以“稳定”全球的气候,“遏住”地球的危机。
成之毁之、爱损之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
为了我们的今天更为了我们后代的明天,为了地球的长久,全世界人民更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
参考文献:[1] 田景春.浅谈温室效应.岩相古地理.1996,15(5):54-58.[2] 王文香. 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7,11:95-96.[3] 张峥, 张涛, 郭海涛. 温室效应及其生态影响综述. 环境保护科学.2000,99(26):36-38.[4] 阎志德. 浅论温室效应及其灾害和对策. 甘肃科学学报.1991,3(3):85-89.[5] 孙玉清,张永波,陈熙.浅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后果及对策.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9,12(4):55-58.[6] 余国泰. 温室效应及其生态影响. 环境化学.1990,9(5):71-78.[7] 陈中元. 逐渐增大的温室效应危险及其对策的研究. 云南化工.2005,32(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