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和手阳明经筋。

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络脉别于偏历。

经别入柱骨,循喉咙。

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一、手阳明经脉(一)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一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注释】[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

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

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髑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会,此指大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锁骨,其上有缺盆穴。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左右交叉。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经脉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经脉》)。

【注释】[1]颈肿:据《脉经》、《太素》、《铜人》和《素问》林亿新校正引文及《脉书》文字应作“出页肿”。

[2]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

[3]目黄:指眼睛昏黄,不同于黄疸。

[4]鼽衄:鼽,为鼻流清涕。

衄,指鼻出血。

[5]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

[6]脉所过者:指本经脉外行所过之处。

[7]寒栗不复:发冷颤抖,难以回温。

本经异常就出现下列病症: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疼痛、活动不利。

当气盛有余时,经脉所过部位发热、肿胀;而气虚不足时,则发冷、战栗,难以复温。

二、手阳明络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注释】[1]曲颊偏齿:指下颌角呈弯曲处,络脉上行到下颌角,偏络于下齿龈。

[2]宗脉:意指总脉、大脉。

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脉所总会。

[3]龋:龋齿。

[4]痹膈:指胸膈痹阻。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跨过肩峰部,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另一支脉进入耳中,与耳内所聚集的各条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胸膈痹阻不畅通,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三、手阳明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

合于阳明也(《灵枢·经别》)。

【注释】[1]膺乳:膺,胸旁。

乳,乳部。

[2]肩髃:此指肩峰部。

[3]柱骨:此处指锁骨。

[4]出缺盆:约当扶突穴部。

手阳明经别,从手走胸,在肩峰处分出,进入锁骨上部,下行走向大肠,属于肺脏。

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仍会合于手阳明。

四、手阳明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膈,结于肩髑。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

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灵枢·经筋》)。

【注释】[1]頄:音求,颧部。

《甲乙》、《太素》作“鼽”,杨注:“鼻形谓之鼽也”。

鼽,原意指鼻流清涕,作为部位名,解释为鼻旁。

[2]角:额角,额骨结节部。

[3]颔:此指颞颌关节部。

手阳明经筋,起始于食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峰部。

分支绕肩胛部,挟脊柱两旁;直行的从肩峰部上颈。

分支上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额角,散络头部,下向对侧颔部。

其病症:所经过之处可出现牵扯不适、酸痛及痉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转动。

第二节手阳明腧穴本经一侧20穴,14穴分布于上肢背面桡侧,6穴在肩、颈和面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治疗热病常用商阳、合谷、曲池;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疗胃肠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疗咽喉病可用商阳、合谷;治疗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疗鼻疾常以合谷、迎香为主。

针刺天鼎、扶突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

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与第→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耳聋。

②热病,昏迷。

③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古代文献摘录】《铜人》:“喘咳支肿。

”《杂病穴法歌》:“两井两商二三间,手上诸风得其所。

”《金鉴》:“商阳主刺卒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

”2.二间荥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蚓状肌腱→食指近节指骨基底部。

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

血管有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

深层有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目痛,鼻衄。

②热病。

【操作】直刺0.2—0.3寸。

3.三间输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处)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骨间背侧肌→第→蚓状肌与第二掌骨之间→食指的指浅、深屈肌腱与第一骨间掌侧肌之间。

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

血管有手背静脉网,第一掌背动、静脉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

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

②身热。

③手背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甲乙经》:“多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

”《神应经》:“唇干饮不下,三间、少商。

”《金鉴》:“三里、三间、二间三穴主治牙齿疼痛,食物艰难,及偏风眼目诸疾。

”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有手背静脉网桡侧部和第→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分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

【主治】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

②热病,无汗,多汗。

③滞产,经闭,腹痛,便秘。

④上肢疼痛、不遂。

【操作】直刺0.5~1.0寸。

【古代文献摘录】《千金翼》:“产后脉绝不还,针合谷,三分,急补之。

”《圣惠方》:“目不明,生白翳,皮肤痂疥,遍身风疹。

”《铜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

”【现代报道摘录】镇痛电针双侧合谷穴5分钟后,可使延脑的中缝大核神经元放电增加,并能减少因电刺激鼠尾所引起的疼痛反应,明显而持久地减少因电刺激牙髓所引起的疼痛反应。

电针合谷穴,可提高胃镜检查成功率,其优点是镇痛效果显著,肌肉松弛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另外还能减轻扁桃体摘除术后的自发性疼痛及吞咽疼痛,伤口白膜开始生长时间提前。

调理胃肠道的功能针刺合谷、足三里能使胃切除术后肠胀气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

预防产后出血与催产产妇在胎头着冠后于双侧合谷穴分别注射缩宫素0.2u,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而且在胎儿娩出时间、胎盘剥离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的比较方面也较常规肌注者优。

合谷还能增强宫缩,延长宫缩时间,缩短产程。

脑缺血电针可以明显减轻脑缺血后细胞性水肿及线粒体肿胀程度,从形态学上证实了电针合谷穴有明显改善脑缺血的作用。

同时电针合谷穴可以使脑皮质灌流量在脑缺血后降低的基础上部分恢复,其作用发生快,但持续时间较短(约6分钟)。

此过程可能与神经调节机制有关。

慢性喉炎电刺激合谷、人迎可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喉炎及早期声带小结,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无痛苦及疗效较显著等特点。

5.阳溪经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前方。

浅层布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

深层分布桡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

②手腕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千金方》:“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百症赋》:“肩髑、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金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牙疼,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

”6.偏历络穴【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展肌腱。

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深层有桡神经的骨间后神经分支。

【主治】①目赤,耳聋,鼻衄,喉痛。

②水肿。

③手臂酸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7.温溜郄穴【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腱。

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

深层在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腱之前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头痛,面肿,咽喉肿痛。

②肠鸣腹痛。

③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0.5~1.0寸。

8.下廉【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

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