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滥用的研究
摘要:阿片类药物滥用成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害,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吸毒人数持续增加,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吸毒人数均呈快速增长趋势,而且由美国等发达国家迅速波及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已从1991年的14.8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114.04万人,而专家估计实际的吸毒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5倍还多,这其中83.6%为青少年,70%为海洛因吸毒者,17%为女性吸毒者,10年增长了近十倍。
吸毒人群由以成人为主体迅速转化为以青少年为主体,表现出全球化和低龄化的趋势。
药物的滥用成瘾不仅仅是医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由于药物滥用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问题的存在求其根本还是在于成瘾类药物的滥用及无法从根本上戒除。
那么什么是阿片类药物,为什么会产生依赖,阿片类药物依赖会对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成瘾类药物的戒断如此困难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医学和社会学的工作者去解决。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吗啡;成瘾;药物滥用
下面是对阿片类药物成瘾机制及其对机体影响的综合叙述。
一、阿片类药物阿片,俗称“鸦片”。
阿片类药物是指由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和人工合成的可使机体产生类吗啡效应的药物。
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的未成熟蒴果壳浆汁的干燥物,为褐色膏状,放置时间长变为黑色硬块,味辛苦,有特殊臭味。
阿片至少含有25种以上的生物碱,从化学结构上可以分为吗啡类与罂粟碱类,约占阿片重量的25%。
吗啡类主要有吗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蒂巴因(thebaine);罂粟碱类主要有罂粟碱(papaverine);那可汀(narcotine),那碎因(narceine)等。
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物包括乙基吗啡(dionine)、海洛因(heroin,二乙酰吗啡),阿扑吗啡(apomorhine)及杜冷丁等。
阿片类药物是人类药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强效镇痛药。
临床上常用阿片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减轻疼痛、治疗腹泻和镇咳等。
由于阿片类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以及药物耐受性;医学上称它为“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吗啡是最早从阿片中提炼出来的含氮植物碱,是白色针状结晶或结晶状粉末,无臭,味苦有毒,遇光易变质,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医药上常用吗啡的硫酸盐或盐酸盐作为镇痛剂,分子式为C17H19NO3,化学结构式见下图。
在吗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化学修饰,从而产生出许多此类药物。
其中最重要的是海洛因。
海洛因是二乙酰吗啡,俗称“白粉”、“白面”,纯净物是白色晶体,味苦,有毒,毒性相当于吗啡2至3倍,其镇痛效力比吗啡高
4-8倍,是毒品之王。
分子式为C21H23NO5。
海洛因作为镇痛药和精神快慰剂,曾盛行一时,初期甚至被用作治疗吗啡等阿片类成瘾的药物。
但海洛因本身所具有的明显成瘾性很快就暴露出来,而且一旦成瘾很难戒断。
它所表现出的负性作用和带来的不良反应远远超过了其医药价值。
临床观察发现,海洛因比吗啡的水溶性更强,吸收迅速而完全,且具脂溶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发挥其作用,因而海洛因的成瘾性更加强烈,长期服用会引起人体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皮肤感染、肺活量降低、全身化脓性并发症,还能引起便秘、肠梗阻、蛋白尿等多种症状,使人消瘦、心理变态、性欲亢进、智力减退。
海洛因吸入过量时,会导致死亡,对个人和社会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尽管如此,药物滥用(吸毒)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阿片类药物依赖成瘾的机制
(一)药物滥用及药物依赖药物滥用是指反复、大量地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具有依赖性潜力的物质。
一旦产生依赖性,个体便会不可自制地、不断地追求药物,以感受药物产生的
精神效应,同时避免一旦断药产生的戒断症状。
药物依赖是指由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为一种强迫性的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为的是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感,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性。
同一个人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二)躯体依赖及精神依赖1.躯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 又称生理依赖(Physiological dependence) ,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机体必须在足量药物维持下才能保持正常稳定的状态。
中断或减量用药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即药物戒断综合征。
这是一种反跳现象,表现出与原来作用相反的反应。
它使人非常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往往是伴随强烈的用药渴求心理和强迫性的觅药行为。
躯体依赖性是相当一部分药物依赖者逃避戒断和戒毒治疗中途失败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阿片类药物通过其药学作用产生明显的镇痛、镇静、镇咳等生理效应。
由于机体功能状态的改变,神经细胞适应了药物的存在,产生依赖效应,此时机体内必须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才能保持新的生理稳态。
药物浓度水平一旦降低,即可导致神经细胞“脱抑制现象”,出现阿片类药物的撤药症状。
撤药症状又称“阿片类戒断症状”或“阿片类戒断综合征”,于终止用药后发生。
戒断症状的出现表明躯体依赖已形成。
躯体依赖性与耐受性同步进行,在躯体依赖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机体对阿片类药物的适应而敏感性下降,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血药浓度方能维持机体的稳定状态,这实际上已形成了药物耐受性。
耐受性的形成递增性的加大了阿片药物的用量,一旦停药,出现的戒断症状也就更为严重。
精神依赖(psychic dependence) 又称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
是药物使人产生对该药的渴求,即一种持续增加的觅药行为。
渴求强烈存在于药物依赖者的思想中,影响依赖者的情感及行为,超过一切愿望,产生不可克制的觅药冲动[6],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避免精神上的不适。
凡是能有效的改变精神状态或行为的任何药物,或者能引起令人愉快的意识状态的物质,都可能引起精神依赖性。
也就是说,一些人为了得到使自己舒服的药物效应而不得不使用它,从而改变了用药者的生活方式、情感性格、心理素质、意志、行为和人格模式。
这种明显的心理变异是构成滥用药物倾向的最基本的药理特征。
在行为医学和神经精神药理学上,将能够产生特殊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之效能称为“正性强化作用”。
凡具有正性强化作用的药物和物质均有致精神依赖性的可能。
阿片类药物不仅通过其药物作用产生生理效应,而且通过其药理作用及非药理作用产生心理效应,引起极其欢愉的欣快感和难以言状的精神冲动,这种欣快和极度舒适是阿片类的特殊药理学特征。
在此基础上极大的改变了用药者的心境和精神状态,使用药者对阿片药物产生无比向往和强烈追求愿望,形成精神和心理上的明显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