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全国卷)2017届高三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全国卷)2017届高三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内在超越品质成就了中国人的“境界”意识。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描述和体验为特征的文化,其中蕴含着“物我合一”“道器不离”“体用不二”“和谐共生”等中性智慧。
在中国哲学看来;人性是一个“向善”的不断自我实现、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这种向善过程的就是人的境界的提升。
在中国文化的实践中,境界是一种修为,境界是一种格调,境界更是一种层次。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对“境界”的领悟成了中国人实现自我人生超越的重要标志。
中国哲学强调个体的人生理想必须依托于个体的人生境界来实现,即人生理想需以完善最高人生境界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首先以孔子为例,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个体的生命展示其实是一个文化成长的过程。
孔子在总结他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文化成长的最终目标就是养成像文武周公那样的君子人格。
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君子”与“小人”是一个张力结构,这个张力正是君子所修为的空间。
在孔子那里,境界与一个人的理想、志向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当主体确定了人生的理想目标之后,必须通过提升修养以确立一种人生志向,并把外在的礼、乐转化为主体的内在需要,自觉地加以运用并有所取舍,才可能自觉地建立起君子人格境界,实现人生的超越。
孔子的人生境界是成为谦谦君子,而孟子的人生境界则是成为尧舜。
在孟子看来“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在谈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孟子也曾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强调人虽绝大部分同于动物,但却具有“异于禽兽者”的部分。
要做好人成为尧舜,关键在于克制同于禽兽的部分而保存发扬那“几希”的“人性”。
这样,人就是一种在“尧舜”与“禽兽”之间挣扎的特殊性存在。
而“尧舜”与“禽兽”之间,留下了人的境界修为的空间。
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那里,“无为”既是其最基本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这是《道德经》五千言讲的核心问题。
道家的“无为”绝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而是要崇尚“天道”,以实物的自然为纲,遵循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其深层次内涵是绝对不能逆道而为,去干预自然之道。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总之,儒家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都讲求超越,以求人生境界的提升。
但其超越的路径则不尽相同。
儒家“尚有”,强调刚健有为;道家则“责无”,主张顺应自然。
虽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境界追求——通过超越有限而实现无限与永恒,通过超越有形而进入无形,通过超越小我而成就大我。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诉求是其最具人性魅力的环节。
(节选自邹广文《论文化的境界》,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以描述和体验为特征,其中蕴含着“物我合一”“道器不离”“和谐共生”等丰富的中性智慧,它与中国哲学一起促成了中国人的“境界”意识。
B.在中国哲学看来,人性是一个向善的过程,不断自我实现、超越的过程,伴随它的是人的境界的提升,而完善最高人生境界可促进人生理想的实现。
C.中国人在一定意义上把对“境界”的领悟作为实现自我人生超越的重要标志,这种境界在中国文化的实践中是一种修为,一种格调,更是一种层次。
D.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君子”与“小人”的张力正是君子所修为的空间,孔子认为人的生命展示应是一个文化成长而最终养成君子人格的过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君子人格境界的建立,是在明确自身理想与志向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将外在的礼、乐转化为内在需要并加以取舍才可能实现。
B.根据孟子的人生境界追求,人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人在境界的追求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兽性、发扬自己的人性,在“尧舜”与“禽兽”之间找到修为的空间。
C.《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要求人们在追求人生境界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甚至干预自然,这样才可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D.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诉求具有强烈的人性魅力,尤其是在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那里,境界问题是构成其思想的重要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尚有”,强调刚健有为,无论是孔子的“成为谦谦君子”还是孟子的“成为尧舜”,都是在强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来提升人生的境界。
B.道家主张崇尚“天道”,顺应自然,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以达到“无为”这种道家思想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C.孟子在孔子的“君子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也指出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异于动物的部分。
D.儒家与道家在境界的追求中都讲求超越,通过超越有限、有形与小我,而进入无限、无形和成就大我,但这种超越路径是不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
泉仲遵,少谨实,涉猎经史。
年十三,州辟主簿。
十四,为本县令。
及长,有武艺。
遭世离乱,每从父兄征讨,以勇决闻。
高敖曹攻洛州,泉企令仲遵率五百人出战。
时以众寡不敌,乃退入城,复与企力战拒守。
矢尽,以杖棒捍之,遂为流矢中目,不堪复战。
后与元礼斩杜窋,以功封丰阳县伯,邑五百户。
加授征东将军、豫州刺史。
仲遵宿称干略,为乡里所归。
及为本州,颇得嘉誉。
梁司州刺史柳仲礼每为边寇,太祖令仲遵率乡兵从开府杨忠讨之。
梁随郡守桓和拒守不降。
忠谓诸将曰:“本图仲礼,不在随郡。
如即攻守,恐引日劳师。
今若先取仲礼,则桓和可不攻自服诸。
君以为何如?”仲遵对曰:“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若先攻和指麾可克克和而进,更无反顾之忧。
”忠从之。
仲遵以计由己出,乃率先登城,遂擒和。
仍从忠击仲礼,又获之。
大将军王雄南征上津、魏兴,仲遵率所部兵从雄讨平之。
遂于上津置南洛州,以仲遵为刺史。
仲遵留情抚接,百姓安之,流民归附者,相继而至。
初,蛮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以州入附。
朝廷因其所据授之,仍隶东梁州都督。
清和以仲遵善于抚御,请隶仲遵。
朝议以山川非便,弗之许也。
清和遂结安康酋帅黄众宝等,举兵共围东梁州。
复遣王雄讨平之。
改巴州为洵州,隶于仲遵。
先是,东梁州刺史刘孟良在职贪婪,民多背叛。
仲遵以廉简处之,群蛮率服。
仲遵虽出自巴夷,而有方雅之操,历官之处,皆以清白见称。
朝廷又以其父临危抗节,乃令袭爵上洛郡公。
武成初,卒官,时年四十五。
赠大将军、华洛等三州刺史。
谥曰庄。
(节选自《周书·泉仲遵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B.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C.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D.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史,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C.袭爵,封建社会的一种继承制度,通常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
D.赠,即追赠,指头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迫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扬其对朝廷的贡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泉仲遵年少有为,操行雅正。
他十三四岁就担任主簿、县令,随父兄出入战阵,甚为勇决;为官之处,雅行清白,为人称道。
B.泉仲遵勇敢果断,英勇善战。
他曾与泉企共同据守洛州,箭矢已尽就以木棒御敌;后与元礼一起斩杀杜窋,受到朝廷的封赏。
C.泉仲遵尽心军事,谋略出众。
柳仲礼侵犯边地,开府杨忠征求诸将意见,泉仲遵积极进言献策,并率先登城,擒获桓和和柳仲礼。
D.泉仲遵推行善政,清正爱民。
他曾任南洛州刺史,关注民众生活,安定百姓,使流民相继归顺;为官清廉,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乐于顺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仲遵宿称干略,为乡里所归。
及为本州,颇得嘉誉。
(2)清和以仲遵善于抚御,请隶仲遵。
朝议以山川非便,弗之许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8-9题。
蝶恋花·闻莺有感段克己①鹈鴂一声春色晓。
蝴蝶双飞,暖日明花草。
花底笙歌犹未了,流莺又复催春老。
早是残红枝上少。
飞絮无情,更把人相恼。
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注】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词人。
金亡,避乱龙门山中,时人赞为“儒林标榜”。
词作多写子金亡后,为金词中“清劲能树骨”者。
②鹈鴂:即杜鹃,鸣于春晓,有“杜鹃啼血”的说法。
③桧:柏树的一种,即圆柏。
8.词的上片借景抒情,结合巧妙,请简要分析。
(5分)9.“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词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 ,”虚写未来情景,设想共坐两窗之下,深夜畅谈的欢悦,更加反衬今夜的孤寂。
(2)《诗经·氓》中先以“桑叶”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后又以“桑叶”喻女子年长色衰的句子是“ ,”。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两句总括秦的纷奢,剥削掠夺人民,挥霍无度。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英雄泪卢群玉米一人高了,郁郁葱葱的,像一片森林。
爷爷跑得更勤泛了,有事没事的,每天都要到地里看看。
一看到他的宝贝,爷爷就止不住地兴奋。
这些兴奋随着汗珠争先恐后往外钻,排兵布阵般缀满爷爷额头。
爷爷顾不得擦去汗珠,腰一弓钻进森林。
我也想进去看看。
可是我的脚刚刚伸出,就被一股热浪推了回来。
英雄,别进来,柳树下呆着,爷爷朝我喊道。
柳树像一把伞,为我营造出一点阴凉。
我打了个滚,然后像爷爷那样,眯缝起眼睛四下看。
这儿的土地原先跟爷爷的一样,长着葱茏的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