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三、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是人为的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引起的,1957年6月6日中国作协党组召开扩大全议对丁玲,陈企霞,冯雪峰展开批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随后整个文艺界展开了反右派斗争,这场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严重破坏了艺术生产力,严重干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1958年6月,著名作家丁玲戴上了“丁、陈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集团头目”两顶大帽子。
“丁陈集团”是1955年的事,她受到残酷斗争,后来不了了之。
谁料1957年旧账新算,《人民日报》以显赫的题目报道:《文艺界反右斗争的重大进展,攻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不久,又将她作为“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又一主要成员,进行批判斗争,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四、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文艺界也开始实行文艺政策的调整,甄别平反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家作品等。
这些举措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
五、“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刘志丹》、《红河激浪》、《李慧娘》、《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舞台姐妹》、《谢瑶环》、《海瑞罢官》等作品和相关创作人员受到批判,引发了多起株连甚广的冤案。
“左”倾思潮越演越烈火,严重摧残了文艺事业,直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六、梁斌的《红旗谱》《红旗谱》是中国著名作家梁斌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红旗谱》标志着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七、杨沫的《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美丽纯洁的女学生林道静,此后就成为她成长道路上很多男性的欲望对象,在拒绝、逃避、犹疑和追求的艰难成长中,经过三次铭心刻骨的恋爱,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
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献身于人民的事业,才有真正的生存和出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八、柳青的《创业史》《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共分四部,作者生前仅完成了两部。
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
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
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
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九、伤痕文学(伤痕小说)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
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反思文学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
反思内容: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3.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义。
4.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
十一、改革文学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创改革文学先河。
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
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
十二、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兴起。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1.前奏:汪曾祺、邓友梅等的小说创作。
2.寻根小说对根或文化的态度:第一类:持肯定态度。
如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等。
第二类:持否定态度。
如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等。
第三类:持辩证态度。
如冯骥才《神鞭》,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等。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和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马原的小说《叠纸鹤的三种方法》,涉及到了一桩刑事案件,但作者并没有谴责什么,也没有发人深省的议论。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有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如马原的小说《虚构》,记叙其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5月3日,过了七天,离开的时间竟是5月4日。
先锋小说拆除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
3、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叙述了几个互不关联的“西藏故事”,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明确的线索,在叙述结构上显得莫名其妙。
简述题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和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马原的小说《叠纸鹤的三种方法》,涉及到了一桩刑事案件,但作者并没有谴责什么,也没有发人深省的议论。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有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如马原的小说《虚构》,记叙其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5月3日,过了七天,离开的时间竟是5月4日。
先锋小说拆除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
3、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叙述了几个互不关联的“西藏故事”,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明确的线索,在叙述结构上显得莫名其妙。
一、马原的先锋小说的重要特点首先体现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使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在《虚构》、《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和《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之中,“马原”都成为了马原的叙述对象,“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的角色与职能,而且成了旁观者”。
在《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战争故事》和《西海的无帆船》等小说中,“马原”甚至还被其所虚构的小说人物返身叙述,这样,似乎连“马原”也成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形象。
二、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段,这些片段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中。
三、由于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和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也因此丧失了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是几个故事的拼合与组装,但与一般看法不同,马原并非出于纯技术的考虑。
小说叙述了几个互不关联的“西藏故事”:一是老作家的西藏经历,二是猎人穷布的猎熊故事,三是陆高和姚亮看天葬的过程,四是藏民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
这几个互不关联的故事各自独立又被交错叙述,而且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显得莫明其妙。
小说成功地利用(或戏耍)了读者的期待心理,它设置悬念,似有追索,但结果往往又是突兀出现且与原先的期待形成强烈的反差(如对陆高与姚亮去看天葬的叙述)。
《冈底斯的诱惑》的叙述方法也极为独特,老作家的故事、穷布的故事分别运用了第一、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而关于陆高、姚亮及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采用的却是正面叙述的方法。
一、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
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一降至冰点。
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和伦理的彻底颠覆。
二、除了上述的主题性颠覆之外,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于他所惯常使用的文类性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