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渭艺术两面性

徐渭艺术两面性

徐渭艺术两面性
一、徐渭其人及艺术特点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

其艺术极具个人特色。

徐渭是明代
后期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
医学、术数领域均有涉猎,著作颇丰。

徐渭生活的明朝中后期,政治
风气极为腐败。

这种状况致使正直的读书人在仕途屡遭碰壁,从而把
精力集中到诗文书画、戏曲、小说等艺术的创作上去。

与此同时,王
阳明倡导的“学贵得之心”的“心学”,逐渐取代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给徐渭这些富有开拓精神,追求个性解放
的读书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徐渭一生命运多舛,生于小官吏
家庭,自幼聪慧,幼年能文,父亲早死,家境渐坏。

他一生遭遇持续,母亲郁死,两个兄长早逝,妻子婚后病殁,又因房产惹上官司,致使
家财悉空。

遭难并没有停止,步入中年后:“举与乡者八而不一售,
人且争笑之。

”为胡宗宪器重,才华得以施展,不久又因胡宗宪案而
终日惶恐于政治上的牵连。

精神过度紧张,竟由佯狂变为真疯。

45岁
这年,自撰墓志铭,觅死九次而未遂,后因误杀后妻张氏而坐牢,入
狱六年。

出狱后,功名无望,万念俱灰,最后二十年,前十年出游四方,寄情于山水;后十年定居老家山阴,发奋为诗作画,发泄其胸中
的“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最后,在凄惨孤独的
境地中离开了人世。

徐渭的一生多坎坷,生活痛苦,他将自己人生的
痛苦发泄于笔墨之中,其作品表现出“怪衍”、“狂放”、以及“疯狂”。

徐渭多侧笔露锋,不善中锋藏笔,不重使转,而时时直折生断,以显耀其精神,表现其媚趣视觉整体,以表现出更大、更浑然苍茫的
审美意识。

徐渭的作品,用笔简练,高度概括,雄浑齐放,挥洒超逸,墨色淋漓,不求形似,意味深笃。

他作画行笔奔放,就如脱缰的野马,笔走龙蛇,如排空海浪,似奔山走石,具有相当强的力量感和运动感。

二、对徐渭艺术的批判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能不高,生动不得不至。

”(郭若虚)在传
统文人画中,特别注重人品与画品的同构关系。

所以,对徐渭艺术的
批判我们应该从艺术的本体标准和角度出发———人品和艺品。

人品
问题是一个气度的问题。

所以,人品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气度的大小。

那么徐渭的人品怎样?气度又如何呢?徐渭的人品,有其可取的
一面,如坚贞、直率、胆魄等等,但其狂肆、刻薄、恃才傲物的态度,却成为有识之士作为立身处世的鉴戒。

徐渭一生多灾多难。

这种灾难,固然是不公平社会现实酿成的,但世界总是不公平的,为什么有些文
人画士能避开这些祸害?而徐渭却无法避开反而招惹这些祸害呢?这
就是人品气度所起的作用。

徐渭一生狂猛、偏激、贫困潦倒、仕途凶险、怨天尤人。

他自视清高,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世人忙忙碌碌,则
成为他嬉笑怒骂的对象。

近年,画坛一个观点“天才的艺术家与疯子
只有一步之遥”。

根据这个观点,徐渭当然被认为是天才艺术家,但
天才艺术家不光要在艺术上有显赫的成就,还必须具备两个共通的条件:一、广大的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二、坚强的心理承受力,穷则独善其身。

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一位画家才可能摒除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心态,一心研究艺术,做到为社会服务。

徐渭正是缺
少社会责任心,心理承受水平不强,以致九次自杀未遂,后则贫困潦倒,怨天尤人,对于徐渭此种人品,我们不应该推崇。

徐渭的人品气
度如此,他的画品又如何呢?所谓“画品即人品”,徐渭的艺术以狂
怪著称。

撇开“狂”,就单一个“怪”就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否定。

难道对传统艺术实行否定就能算是艺术上的成就。

“怪”既然是一种
画格,那它就是“新”。

如果说“新”就是“好”,那皇帝的新衣就
是好,那发明设计该新衣的设计师就是一位一流大师,更该永垂青史了。

徐渭笔下的葡萄、石榴、芭蕉等物象,多意在表现其心中的愤怒
与不满。

有人赞赏其直率、率真,敢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其实不然,大器之人,应该懂得克制,虽然境遇潦倒而依然通达乐观:只有
小气之人,遇到挫折便会流露出苦恼,遇到一分欢快便得意。

这样的“直率”、“率真”是愤世嫉俗,世俗之人,世俗之作罢了。

三、对徐渭艺术的认同
徐渭才华出众,诗文书画俱佳,他自幼开始习练书法,广采宋四家之长,米芾洒脱的笔意,苏轼浑朴的结体,黄庭坚苍劲的笔势,浑融一体,又上追唐怀素、张旭以至二王、索靖,笔墨恣纵,自成面目,以
潇散、脱俗为指归。

徐渭在书法上主张:勤学前人,出乎己才。

这与
宋人书法强调写意一脉相承。

他的书法不论书法而论书神,满纸狼藉,不计工拙,所有的才情、悲愤、苦闷都郁结在扭曲的笔画中。

徐渭虽
然中年才开始学画,但因为他的艺术天赋和文学、书法等方面的学养,反而在绘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最终把把水墨大写意花卉画推向
巅峰。

徐渭的师承很广,他继承了梁楷减笔以及林良、沈周等写意花
卉的画法,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古拙淡雅,水墨淋漓,别有一番
风致。

他推陈出新,使用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技法,打破陈规,
运笔有实有虚、有浓有淡、有疏有密、有轻有重、笔墨淋漓、气势奔放,一气呵成。

其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不拘于形似、一任
精神自由翱翔,把狂涛般的激情作尽情的挥洒倾泻、布局潇洒纵横,
气势如急风骤雨;徐渭善于使用勾、点、泼、皴等笔墨形式,将牡丹
的雍容、紫薇的隽秀、竹子的萧疏、菊花的孤傲、梅花的挺洁表现得
淋漓尽致。

其用笔狂放,笔墨淋漓的大写意花卉,以不拘于形似而独
成体系。

四、准确理解徐渭艺术
1.徐渭艺术对后世的正负影响徐渭一生历经遭难,怀才不遇。

但在文
学艺术方面却有惊人的成就。

他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对后人具有
长远影响。

八大、石涛两人都是明朝的后裔。

八大的绘画,继承了徐
渭的水墨大写意画法,并将其完善。

他常用秃笔,经常画一些怪异的
物体,却饱含他的情感。

从徐渭纵肆、躁动的画风变为冷逸、荒寂。

石涛也深受徐渭的影响,他将徐渭创立的纵放有气势的画风,作了有
力的表现。

他绘画面貌繁多、构图奇特、笔墨苍劲有力,他作画大气,重在追求物象的气概和风神。

乾隆时期出现的“扬州八怪”对徐渭艺
术实行发展,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表现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独有的
风格面貌。

其中郑板桥对徐渭艺术有其独到的体会,以致刻下方印
“青藤门下走狗”。

他对徐渭的崇拜,是在发挥自己艺术个性的前提
下实行理性学习研究。

以致他的水墨兰竹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齐白石对徐渭的崇拜也不一般,他说:“青藤,雪个,大绦子之画,
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

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
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他对徐渭主张的形神
问题,作了通俗易通的表述。

以平和的笔调,描绘自然界的事物,使
其极富生命力。

徐渭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后世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打破画规,笔墨狂怪的画风,使后人盲目跟从,造成画风泛滥。


于“八怪”的画风,一个“怪”字已将其概括出来:苦、冷、寒、酸、贫、病、愁、怨。

具体而论,汪士慎画梅,密萼繁枝,但仍然一派
“荒寒气象”;黄慎的画“初视如草稿,寥寥数笔”,粗疏恣肆,略
无绳捡。

黄慎善画人物,但并非帝王将相,而是形象猥琐、破衣烂帽
的乞丐,是其嗟老卑微、怨天尤人的自我写照。

与黄慎相仿,罗聘好
画鬼,其形象狰狞、丑陋,真可谓一时瑜亮。

不值得推崇。

2.当下应如何对待徐渭艺术历史上,徐渭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对
他的艺术人们也有分歧。

在两种不同的呼声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徐渭
艺术呢?对于徐渭狂肆、刻薄、恃才傲物的态度以及缺乏广大的社会
责任心和坚强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品,我们应该否认。

一个人无论生活
在怎样的环境下,心态一定要平和。

白石老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一生心静如水,不卑不亢,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态,默默地作画。

以致
他不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不会满肚牢骚。

因为一生多灾多难,徐渭作
品中流露出的“怪”。

我们应该有所怀疑,前面也提到了“怪”并非
完全就是“好”。

当然“怪”中有他的创新,但“怪”中蕴含太多他
的“牢骚、不满”以致他的作品出现了放肆、粗犷、草率的特征。

对此,我们应该准确对待。

徐渭人品艺品中的短处我们应该否认,但对
于他狂放不羁的草书和大气磅礴的水墨大写意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但仅要肯定他的水墨技法和艺术感受,更要肯定他的激情、见解。


们更应该要学习他的艺术精神,不盲目跟从,不拘泥古板,善于创造,勇于探索。

徐渭留给我们惊世骇俗的作品激励我们把中国水墨画发扬
光大。

徐渭艺术两面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