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成语.ppt
2 、准确掌握成语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中央台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比赛中, 一位参赛歌手的唱功赢得了广大评委的一致 称赞。随后,著名学者余秋雨向她提出了一 个成语题:请解释“杯水车薪”的含义?该 歌手想了半天,解释如下:“用一杯水作为 给车夫发的工资,比喻贪婪刻薄、吝啬之 极”。于是,该歌手在评委心目中的形象急 转直下。最终与决赛失之交臂。
4、总编认为这篇文章文字粗糙,思想 肤浅,属于不刊之论。
❖ 不刊之论:“刊”,削除,改正。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 有错误就用刀删去。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5、去年,试制工作遇上了难题,大家 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 总指点才度过了难关。
❖ 屡试不爽:“爽”指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是比喻技 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而不是说眼中没有 整体、全局。 12、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 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 色。
❖ 进退维谷: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
难。例句中误用了字面意义,显然是错误的。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 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 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 D项,奔走呼号指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 而求援。奔走:奔跑。呼号:叫喊。
❖(2012江苏卷)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和依次填入成 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 _不介_如绍__介冰❖❖__绍心答[应_解_茅 来案填析_:“盾 得_]第_C改来__一_名。得_空换人_响根_姓家_据亮”_给“_;,_笔咱“介_名_们移绍_满花介。一天接绍等位下木一到而谢”位自原婉含名沈己有莹湮也雁“女没暗肯冰士无中公先,闻更然生”不承,如 认名叫茅换盾人和或物冰,心以的假时乱候真”,之仍意不,失与为前行文语不境更不名符、;坐不 改姓的❖ 好第汉二空。根千据秋沈万雁岁冰后之例,中非有但“真来假得难响亮辨”,一而语且, ______所__以_选__填_“。如雷贯耳”最为恰当;
❖ 掌握高考试题错误用法的规律对答题大有 帮助。
高考试题回顾
(2012山东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 项是( ) 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 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 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 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 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
学习成语有什么好处?
1、准确使成语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 新华社报道: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
面对全台湾义工进行演讲时,称赞义工的善 行为“罄竹难书”,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罄竹难书,贬义词,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 实(多指罪恶)很 多, 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 是制竹简的材料)。
❖ “三不辨”:不辨词义,不辨对象,不辨色 彩。
❖ “三不合”: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习 惯。
特别提醒:
❖ 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 熟知一种含义而出现另一种含义导致判断失误。
❖ 以前考过的,后来的高考题仍然可以考, 其它省市往年考过的,在第二年的另一个省市 的试题中仍可出现,所以高考题中出现的成语 或熟语仍是重要积累内容。
考纲要求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表达应用 E ❖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要求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
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正确使用。
二、历年高考成语规律总结:
成语是高考的一大重点,几乎每年都有1道题,考 的是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
熟语总的来说,考得极少,而且这些熟语在各省 都应是常听说的,一般都知道意义,但也有个别省份 涉及了对常见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考查,如2010年 北京卷和重庆卷就涉及了俗语的考查。所以重点仍在 成语。
❖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 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 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 解析 B项“无地自容”属于望文生义。“无地自容”的意思 是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此处应为“无处 藏身”。
❖ 答案 B
❖ (2012大纲卷)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 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 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 得骄人业绩 。
再如: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
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04年北京)
指出下列句中成语是否运用得当,为什么?
1、今天天气真好,在操场上的人们
真是如坐春风。
❖ 如坐春风:指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 良好的教育和感化,并不是指气候。 2、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
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 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04年辽宁卷)
❖ 【答案】D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掌握成语的数量和对成语准 确理解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语境并据此确定成语的使 用正确与否的能力。本题选用了常见常用的成语,提供 的语言环境比较通俗浅显,为答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依 据。 A项,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 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C项,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 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 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和 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 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 郁慕明先生一行……
2005年7月10日至13日,台湾在野党的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到大陆。
❖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 持人倪萍也曾在自 传《日子》138页 写道,“七月流火, 北京夏季最炎热的 日子。”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 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 易用错的成语。
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 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 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 三、命题特点与趋势
❖ 从错误干扰项的设置情况来看,考查的内容 重点集中在成语运用中的望文生义、搭配不 当、重复累赘、褒贬误用、敬谦错位、使用 对象错误、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几种情况。 命题的重点放在“三不辨”与“三不合”上。
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应为 “不负众望”。望文生义。
❖ .(2011年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 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 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 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 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 用在句中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导致褒贬失当。
3、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 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 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06 年全国卷2 )
❖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其中“训”是典范、 法则的意思,不是教训的意思。
文中误把“不爽”理解为“不成功”。
6、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 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 甲B球队望其项背。
❖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而此句误当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用了
7、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有关 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
❖ 对簿公堂:指“到公堂上受审讯”。而此句误解为“到 法庭调解”。 8、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 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再如:这些村办企业虽几经努力,但终因产品差强人 意而被市场淘汰。
❖ 差强人意:勉强让人满意。当改为“强人所难” 。
9、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 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例3:古 人写文章 都是文不 加点。今 天的人读 起来很吃 力。
分析:句中的“文不加点” 是指文章一气写成。无 须修改。形容思维敏捷, 写作技巧纯熟。如: “他略加思索,便提起 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 去。”该句作者显然是 望文生义,以为“点” 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 造成误用。其实“点” 在这里表示涂改。
2000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节 目,就是以《七月流火》为题目的。主播还留下一句旁白: “七月流火,昨天北京40度……”。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七月》:“七 月流火,九月授衣。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诗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 是说,每当农历七月,天上那颗名叫“大火” 的星星的。到了农历 九月份,冷天就到了,就该缝制御寒的衣服 了!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 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 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一、一叶障目,望文生义
❖ 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 含义,忽视成语的历史语意。有些成语有古 今两个意思,但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它的本义已经不再有效,人们只采用它的引 申义,如不注意这一特点,就容易犯“舍末 逐本”的错误。也有不少熟语的词义后来被 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考生往 往忽视这一点,望文生义,错用成语。
❖ 首当其冲:不等同于“首先”,比喻最先受到 冲击、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14、那个小偷,经常登堂入室,盗窃财物, 最终被绳之以法。 ❖ 登堂入室:登入厅堂进入内室,比喻
学识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境界。
16、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 真是大方之家。
❖ 大方之家:“大方”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句中把 “大方”误解为不吝啬。
❖ 危言危行:“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 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