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8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2、秦朝: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3、两汉: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4、魏晋南北朝: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总结生产技术的作品:北朝的《齐民要术》;明朝的《农政全书》。

二、重农抑商——政府采取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引进玉米和甘薯,推广植棉。

7、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推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邗沟和芍坡。

2、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魏国:西门豹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5.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

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商周: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春秋战国: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
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3、秦汉:经济重心在关中一带,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
域经济有所发展。

4、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江南
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5、隋唐: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

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江南
出现了资本生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Ⅲ.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封建社会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确立,1952年底废除)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结束: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中国近代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2.辛亥革命: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国家土地所有制。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农民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双交双减的土地
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