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之句子表达效果分析参考答案
1.真题再现(山东模拟题答案)
①句式(短句):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
②内容、表达效果: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
③语体: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真题再现(临沂一模答案)
①句式上:“既……也……”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结构整齐,表意上具有强调意味;
②用词上:“或许”表示揣测,表意更加严密;
③修辞上:运用问句,委婉而富有情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留有余韵。
运用拟人手法。
“站着夕阳”将“夕阳”人格化,具有了人的感情,显得动形象,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情感。
(每点 1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
2.边练边悟
①原文釆用拟人的手法,将“月”当成“我”的同伴,更能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平等的关系;
②原文“提、随、跃”等动词,以动写静,更好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的灵动性。
③原文表述主体一致,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比较原句和修改后的两个句子,找出两句话中不同的地方,通过对其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语气的分析,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
首先,我们看原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动词“提”“随”“不动声色地跃”等词语,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温馨的画面;而“提”“随”“跃”这些动词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感和灵性,又从侧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原文整句以月为刻画主体,气韵贯通,语意衔接。
而改后的句子只是用了比喻句,缺少拟人的动感和灵性,再加之前面写月,后面却说“整个古镇覆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话题发生转移,上下句不衔接连贯。
3.牛刀小试
①原文逻辑顺序更合理,“花蕾”是花的主要部分,“刺”是花的次要部分,先主后次;
②原文表意更准确,“密无缝隙,欲敌无机可乘”写的是刺,这一句的前面应该是“外围有毛茸刺包裹”与之衔接。
(每项2分,共4分。
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能力提升1
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1分);
②原文中“绿绿的”修饰“春天的味道”,化味觉为视觉,强化了春天绿意盎然的感受,而改句用它来修饰酒,仅指酒的颜色;(2分)
③原句与上下文中的句式结构更相近(1分)。
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和欣赏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能够比较出两句话在句式选用上的差别,能够鉴赏修辞或词语的效果,并能够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好。
从句式上看,原句将“绿绿的,浓浓的”提到前面,有强调作用;而改句“似着深巷里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的酒”没有这个作用。
从词语的修饰对象及效果来看,原句“绿绿的”修饰“春天的味道”,化嗅觉为视觉,强化了春天绿意盎然的感受,而改句用它来修饰酒,仅指酒的颜色;
从上下文的协调性来看,前文的表达是“如花的草的,蓝蓝浅浅的悠忽地飘散”,也是将词语提前,用原句也能够与之协调。
能力提升2
①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照应前面的“巨镜”
②将“涟漪澈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
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
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和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能够比较出两句话在句式选用上的差别,能够鉴赏修辞或词语的效果,并能够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好。
和题干中的句子“上下都是山色云彩”相比,原文“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分开说,且重复“山色云彩”,这样就起到强调作用,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而“下”指的是“水面”,这样也与前面的“巨镜”相照应;另外,将“涟漪澈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内容上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而句式简短,突出节奏感。
从效果上看,原句的表达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5.课后巩固
①原丈强调的是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特征,改句强调却是燕山主峰,表达重点发生了变化,不合远望的规律,远望是应先见到山的形象,才想到那是什么山。
②原文短句,有抑杨顿控的气势;改后气势减弱。
③原文上下文语体一致,改后语体与语境不合。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