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李锦超)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李锦超)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详注详释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共18分)晋出公【晋国君,公元前474—前452年在位】十七年,智伯【即智瑶,晋国卿。

】与赵、韩、魏共分范【晋国卿】、中行【晋国卿】地以【介词,把,拿】为邑【城镇】。

出公怒,告【动词,请求】齐、鲁,欲以.地及【动词,牵连】韩、魏矣。

今约【动词,约定】胜【动词,战胜】赵而三分其地,城【指,晋阳城】不没者三版,城【指,城中人】降【动词投降】有日【不久】,而二子【指魏桓子、韩康子】无喜志.【名词,心意,心情】,有忧【形容词,忧愁】色【名词,脸色】,是【代词,这】非【否定副词,不(是)】反而何?”明日【第二天】,智伯以【介词,把】疵之言告【动词,告诉】二子,二子曰:“此夫【名词,成年男子】谗【说别人坏话】人,欲为【介词,替】赵氏游说,使主【主公,指智伯】疑于【介词,对】二家【魏韩1/ 8二家】而懈【懈怠,放松】于【介词,对】攻赵氏也。

不然【代词,这样】,夫二家岂不利【用为动词,获得利益】朝夕【早晚】分赵氏之田,而【连词,却】欲为【动词,做】危难不可成【动词,成功】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主公】何【疑问代词,为什么】以.【介词,把】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介词,为】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动词,小步快走】疾【形容词,迅速】,知臣得其情故【名词,原因】也。

”智伯不悛.【动词,悔改】。

疵请使【动词,出使】于【介词,到】齐。

】】因袭【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一.关于选文出处的几点说明:1.《史记》,材料出自于《晋世家》,原文如下:2/ 8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以奔齐,道死。

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哀公大父雍,晋昭公少子也,号为戴子。

戴子生忌。

忌善智伯,蚤死,故智伯欲尽并晋,未敢,乃立忌子骄为君。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晋哀公不得有所制。

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强。

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并其地。

十八年,哀公卒,子幽公柳立。

幽公之时,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

独有绛、曲沃,余皆入三晋。

十五年,魏文侯初立。

十八年,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

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

二十七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

孝公九年,魏武侯初立,袭邯郸,不胜而去。

十七年,孝公卒,子静公俱酒立。

是岁,齐威王元年也。

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静公迁为家人,晋约不祀。

2.《资治通鉴》,材料出自于《周纪一》,原文如下: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响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3/ 8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柰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

”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

”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

”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

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4/ 8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悛。

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

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唯辅果在。

3.两文整合的基本情况本年度试题选材,回归史传文,这显然会降低阅读难度,但是,与全国卷相比,并没有选择某人的传记,而是选择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对古代诸侯国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理解。

但是,因《史记》与《资治通鉴》相隔千年,两书在记载史实时的态度与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何把它们删繁就简地统合在一篇文章中,怎样把两篇风格各异的文章嫁接成一文,这也是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的。

然而,从现有文字来看,这样的处理,也有较大的问题。

我们不妨以试卷材料中的“第二节”的处理为例来稍作说明:“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

请地赵,赵不与。

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

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

”5/ 8这一节的依据应该是《资治通鉴》中的内容。

但并非原文,期中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压缩。

《资治通鉴》中记述智的向韩康子和魏桓子求地的事情,二人均不想给。

其中韩康子的家臣段劝说韩康子,通过送其地而免兵祸,于是就给了;魏桓子也不想给,但魏桓子的家臣任章劝说魏桓子,“与地必骄”“智氏之命必不长”。

于是魏桓子也给了。

在得到二家之地后,智伯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

二是改写。

首先,“智伯益骄”是由原作中魏桓子家臣之言“推断”而来,依据是《周书》中所说的“将欲败之,必姑辅之。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这大体是正确的。

其次,因“益骄”要与上文“晋国政皆决智伯”连贯,提到前面,从语言表达上看,这样写是通顺的。

但是,这里将“益骄”的原因归结为“晋国政皆决智伯”显然是不妥的,而原因应该是其他大夫用“与之”的方式鼓励了他的骄横之气,这才是符合实际的。

然而,在本节文字结尾处,“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中加入一个“保”字,这是一个极为费解的处理方式。

从上文赵襄子两个“其谁与我”来看,所谈应是指所逃之地应是与他能够保持相同的思想的地方,所谓“民必和”。

因此,选择“走晋阳”,是因为那里的先人的地盘,加之尹铎待百姓宽厚,那里的百姓能够与他和衷共济。

无论从哪里看,这里的“保”都无处着落的。

6/ 8这里来看,“保”应该是晋阳“保”赵襄子,而不是赵襄子“保”晋阳。

就此,“保”实在是一个不能理解的“赘余”。

二、关于考试材料的翻译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难.必及韩、魏矣难:难免B.而二子无喜志.志:心思C.智伯不悛.悛:悔改D.晋绝.不祀绝:灭亡【A难这里是名词,祸患、灾难。

】7.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欲以.伐四卿以:凭借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以:用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将D.子何以.知之以:依据【B以这里是连词,因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非反而何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C.为之期日而遣之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7/ 8D.襄子将卒犯其前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D 将,动词,率领,带领;卒,名词,士兵。

本句意思是:赵襄子率领士兵袭击他的前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B “只好求救于齐国”是错误的,“请使于齐”,“使”是动词,意思是“出使”。

使于齐,即到齐国作使者。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2分)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11.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

(4分)【①桓子肘康子②康子履桓子之跗】8/ 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