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孔资料

三孔资料

曲阜曲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孔子的故乡,被誉为“东方的耶路撒冷”。

它因诞生了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而引为自豪,它以其光辉灿烂的东方古代文化而蜚声中外。

从中国地图上看,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依泰山,南望邹滕,东连尼防,西俯沃原,周有洙泗沂水环绕,甚少水旱冰震之灾。

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其较早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上古时代,炎黄少昊在此建都。

到了周朝,这里成为鲁国都城,历时近八百年,政治清明,文化、教育发达。

正是由于曲阜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浸淫千年的政治文化积淀,才诞生了孔子这样一位世界文化巨人。

儒家圣域——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一、三孔简介“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

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三孔牌坊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孔子备受尊崇,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王朝奉行的治国思想。

汉代以来,共有12位帝王19次来曲阜祭祀孔子,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前来朝圣者更是络绎不绝。

孔子的嫡裔也备受隆崇和优待,其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 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三孔”是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邸在内,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的庞大建筑群。

1961 年,孔庙、孔府、孔林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 年,孔府、孔庙、孔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孔庙1、历史沿革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二月十一日,孔子病逝于故乡鲁国。

鲁哀公对其发布谏文,将孔子尊为“尼父”,把他葬于鲁国城北泅上里许。

次年(前478 年),孔子当的居室被孔门子辟作“寿堂”,将孔子当年的衣、冠、琴、车、书奉陈其中,一直延续200多年,汉初高祖“太牢祀孔”时即在此处。

此后,“诸侯卿相至,常先渴然后从政。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开始受到一些王公大臣的尊敬。

西汉立国百余年后,司马迁“适鲁,观仲尼庙堂”,不但见到当时的“车服礼器”,还得知“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从而感慨无限,激动不已。

尽管当时“因宅为庙”之处不大,但却受到当权者的尊崇,为日后发展奠定下基础。

在孔子家乡兴建及历代扩修的阙里孔庙是全国最标准的孔庙。

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

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

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

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庙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孔庙的发展是与孔子地位的逐渐提高相一致的。

孔子死后,鲁哀公为了对他尊崇,弟子们为了对他怀念,初期建的庙堂,只是一个对学者、师尊崇敬的场所。

规模不大,,规格不高。

自汉初高祖刘邦用太牢祀孔,汉武帝独尊儒术,汉元帝将其封为”褒成宣尼公”后,孔庙的规模渐次扩大,如灵帝时的《史晨碑》中记当时一次祭礼,地方上各级官员“皆会庙堂”“吏无大小”都去参加,直至“空府竭寺,威稗来观。

并畔官文学先生、执事诸弟子,合九百七人, 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这种以孔庙为中心的祭孔活动,已有相当规模。

此后孔子的地位越封越高,开元二十七年( 7 39 年),唐玄宗把孔子封为“文宣王”,孔子由侯升为王,多次重修、扩修的孔庙规格又高了,规模又大了。

大成殿内孔子像旁配以十哲,朝廷规定较高的释奠礼。

北宋初年宋真宗溢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后,又多次大修,“凡增大殿庭廊房三百六十间”,宋仁宗时还拨出50人充孔子庙洒扫。

元武宗溢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宜王”后,又多次重修孔庙,建奎文阁,增塑贤儒像,置孔庙雅乐等,明成化时一场火灾过后,对孔庙的修复,皇帝亲自过问,朝廷当作重点工程,拨出巨款重修,大成殿内的孔子像也由王制改为帝制。

明清以来,帝王、大臣竞相题碑写碑,对孔子、儒学的歌颂无以复加。

总之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庙的地位越来越高。

明清以来,孔子先后被尊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万世师表”等, 孔庙便成为历代帝王崇奉,为天下士子向往,尊孔崇儒最有代表性的孔庙了。

2、所蕴含的儒家文化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和”,孔子把中庸奉为“至德”,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就是和谐、协调,要求做一切事情都要无过无不及,符合中庸之道,在孔庙建筑上也是这样。

孔庙建筑的形式大都是:在全部建筑中突出中心,然后设一中轴线,两旁协调相配。

给人以一种严肃、规整、协调的感觉。

一般是前设照壁,类似序幕。

正门为棂星门(以"主得士之庆"的棂星命名),两旁多有东、西牌坊,其间形成小型庙前广场,用作各种祭祀活动的预备场所。

棂星门后设水池,称泮池。

依古制:天子之学为圆形池,称辟雍。

诸侯之学为半圆形,称泮池或半壁池。

每当学子走过泮池,古时叫做"入泮",日后便被用作进入儒学之门的代名词了。

棂星门内是大成门,因宋代以后多列棨戟,以示威严,同时也能显出较高的规格,又称戟门。

大成门(戟门)内正殿为大成殿。

殿内供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或木主,孔子端坐正中,四配、十二哲两两相对。

案前礼器、供吕也成对成双,左右均衡。

殿前东、西两庑除供儒家先贤先儒外,有时也奉当地名宦、乡贤。

所奉人数日多,两庑也日大。

大成殿前的露台(一称祭台、拜台),供祭祀时演奏乐舞及行礼用。

一般东西长、南北较窄,也十分规整,棱角分明。

自明嘉靖时起,在大成殿后设崇圣祠,奉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及其前五代祖,以示不忘祖先开启之功,以孝为先。

在以大成殿为轴心的后部及两旁,有的设明伦堂(传播教化之处),有的设尊经阁(藏书或收藏文物之处),敬一亭(藏明世宗嘉靖御制《敬一箴》等圣旨、古籍)。

两侧有的设乡贤祠或名宦祠(有的乡贤、名宦在两庑)。

所有建筑均求对称,给人以稳重、协调的感觉。

古时建筑群以几进院体现主人身份,阙里孔庙九进院,一般地方孔庙是三进院或五进院。

大成殿居于正中偏后,前面院中有门。

入内朝圣者须经过一道道的门,才能走进大成殿,这是为了渐渐酝酿情绪,入内思敬,而不是开门见山,一览无余。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那是有特殊原因的。

如衢州孔庙之大成殿西建思鲁阁,系专为供奉孔子夫妇木雕像之处,这是四十六代衍圣公孔端友南渡时所带来的传家之宝。

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

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形成了廊庑院落。

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

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除此之外,孔庙的点点滴滴也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的思想主张。

先如,孔庙入口金声玉振的牌坊,虽说是表彰孔子思想伟大的,但其思想的传播,无不是依赖教育。

又如孔庙种植有孔子弟子颜回亲手种植的古木,不知道现存的古木是否为颜回亲植,但是这一故事流传至今,体现了孔子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孔府1、历史沿革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

孔府是保留至今屈指可数的明代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品官府第建筑群。

二千四百多年来,孔府和孔庙一样经历了时兴时衰的漫长岁月。

初期的孔庙仅有孔子故宅三间,其后裔在简陋的故宅中奉祀孔子,依庙建宅。

而当今的孔府,则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才逐渐发展扩大形成的。

历代封建王朝在推崇孔子的同时,也泽及孔子的后代。

自汉代起,历代王朝无不尊崇孔子,对其嫡系后裔眷顾备至,优渥有加。

汉高祖始,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守卫孔子林庙,代表朝廷祭祀孔子。

历代不断加封,唐开元年间封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衍圣公这个称号一直持续下来,金、元、明、清代代沿袭。

明代对孔子的尊崇,对衍圣公的优礼大大超过前期,封衍圣公为一品大员,班列文官之首,进入了显赫尊荣的鼎盛时期。

清代历行尊孔和优礼圣裔的政策,将历史上所沿袭下来对孔子及其家族的种种优待“俱应相沿”。

历代皇帝在对孔子及其家族不断的封侯加爵同时,还赐予食邑、祭田等。

汉元帝后,食邑则从800户、1000户至2000户不等。

赐予食邑是封建王朝把一定户数应缴的赋税给封户。

此外,衍圣公还享有蠲免各种赋税、差徭等特权。

孔子的嫡系长支为奉祀孔子,原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

随着孔子地位及其子孙官位的升高,孔氏住宅日益扩展。

曹魏时期,又于庙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设教讲学。

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

到金代,孔子后裔住宅在庙东已有“客馆”、“客位”、“斋堂”、“宅厅”、“恩庆堂”、“双桂堂”等建筑。

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公元1040年),开始扩建孔府,封衍圣公后,另建新第,称衍圣公府。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太祖朱元璋敕建新宅,并诏令有权设置官署。

明弘治年间孔庙遭火灾,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皇帝敕旨大修阙里孔庙和衍圣公府。

孔府遂又改建。

明嘉靖年间,为保卫孔府孔庙,皇帝下令迁移曲阜县城,移城卫庙。

经十年时间建成曲阜新城,城墙高耸,外有深深的护城河,孔府、孔庙居于城中,奠定了孔府今天的规模。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因建筑年久失修,多有倒塌,又作了一次“因旧为新,不废基制,不浮于费”的小型修建。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一次大火,烧毁了孔府内宅七座楼房之后,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耗银八万余两,这是孔府最后一次大规模工程。

随着清朝的衰败,衍圣公府建筑也逐渐残破,康熙年间所建的“兰堂”、“九如堂”、“御碑楼”等先后倒塌无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