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复习资料一、自然地理背景(重点)1.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含义:对旅游者产生具有恒定持续影响的地理环境。
2.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可概括为激发旅游,包括截然相反的两个含义,即:吸引进入激发与促动出游激发。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
其范围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个圈层。
由七大要素组成(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矿藏、土壤)(二)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性与丰富性主要要由于太阳辐射和海陆位置不同引发的,是温度和水分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实质是南北差异。
1、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差异--基调景观的差异自然地带是由于地理纬度和海陆位置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完全独立景观特征的、东西带状延伸、南北依次更替的自然地理单元。
不同自然带由于地形影响还发育着垂直地带环境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生物、土壤等也相应地发生垂直变化的规律。
2、二级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在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导致水分条件变化而引起的地域分异现象。
⏹导致各基调景观明显差异3、三级差异——小范围奇特景观差异地区性原因(1)某种特殊地质原因形成的奇特秀美景观岩性不同:花岗石、石灰石、红砂岩等地质作用不同:腾冲火山群;成都平原;川东平行岭谷等封闭孤立的演化环境:澳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三江源保护区、三江并流保护区等。
(2)特定地点才出现的的壮观的自然现象:佛光、树挂(雾凇)、特大潮汐等(3)在不适于大规模人类聚落存在的地区,由于受人类现代文明干扰甚少,还保留着近乎纯自然状态的地区:旅游开发之前的武陵源、神农架、九寨沟、卧龙等著名风景区。
(4)尚无法解释的诸多自然之迷:如北纬30度的诸多自然之迷区域………(三)自然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1、自然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因素之一,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的、也是最持久的因素。
⏹2、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吸引激发的影响具体表现为:⏹A、不同地带性基调景观之间(一级差异)、沿海与内陆之间(二级差异)具有相互吸引。
——互为客源地⏹B、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对一般环境和人为环境(三级差异)中生活的人们具有单向吸引作用。
——后者为前者客源地。
(四)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程度越大——相互的吸引力也越大;⏹2、未知程度越高——吸引力越大⏹一般来讲,引力强度应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这在古代旅游阶段表现最为突出。
⏹3、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温和湿润、阳光充沛)——吸引力最大、最持久。
如:各黄金海岸⏹二、文化地理背景(重点)(一)文化地理环境的概念⏹在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上,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有形的文化景观(称物质文化要素)和蕴涵在文化景观中的无形的气氛(称精神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复合体。
⏹三要素: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素;物质文化要素;精神文化要素。
(二)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丰富性⏹文化地理环境的时间差异:随着时间的延续,物质文化要素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要素,承载了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社会文明程度。
这种差异性的现实存在,决定了文化地理环境的丰富性。
⏹文化地理环境具有历史延续性与空间地域性,决定其内涵的丰富性远胜于自然地理环境!1.一级差异——文化圈⏹指受同一文化影响的地区。
⏹地域上不一定连续,但所承袭的文化是一致的:共同的某些思想、实践。
——同质文化。
⏹古代世界分为四个著名古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中南亚文化圈、中东文化圈。
⏹现代世界分为五大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太平洋土著文化圈。
2.二级差异——文化区⏹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
⏹一个文化区内,即使自然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文化特征方面仍具有共同的空间属性。
3.三级差异——民族小区⏹全球有2000多个民族:传统、习俗、语言、建筑、生产等差异显著。
⏹从三级差异的分类来看,再加上人的流动与社会的变迁,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丰富性也远大于自然地理环境。
(三)文化地理背景的影响⏹1、异质文化间及同质文化不同文化区间文化景观的巨大差异造成彼此吸引;⏹2、同一文化区内前人留下的历史遗物对后人的强烈好奇心理激发和吸引;⏹3、文化发祥地的核心地带对其扩散区、接受文化影响地区人们产生吸引激发;⏹4、特殊文化传统(如法国的绘画艺术、奥地利的音乐艺术、希腊、意大利的雕塑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等)对向往艺术的人们产生吸引。
(四)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1.景观差异越大——彼此间相互吸引的强度越……⏹就吸引力大小来讲:最大彼此吸引力应该是…..之间,其次是……之间,再次是…….之间。
(同质文化内不同文化区、同一文化区内不同民族区域、异质文化)⏹2.不论同质还是异质文化,历史越悠久、文化景观越丰富的地区,吸引强度越…….。
三、经济地理背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地区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接待地(1)经济发达为旅游者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经济条件•闲暇时间(2)经济发达促动国人出游•渴望恢复身心健康•渴望回归自然•渴望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渴望体现主人的感受(3)发达的文化四、环境质量背景环境质量是指自然环境原始性质和状态的变化程度,包括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两个方面。
五、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重点)⏹地理背景激发旅游者动机,从而产生游客与资金流动。
这种流动的源动力(吸引力与推动力)称为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
其产生与制约的条件有三点:⏹1、互补性;(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2、替代性;(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互补性与替代性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现实意义:P21⏹3、可达性。
(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六、关于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基本层次(观光旅游)☐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商务、科学考察、宗教朝觐)七、关于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旅游者一次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规律、人的一生中旅游行为层次的发展演化规律、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上的偏好规律,以及不同旅游环境中旅游者的行为层次结构等方面。
•狭义:仅指旅游者一次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规律。
⏹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规律⏹旅游决策行为:在旅游前,人们根据可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旅游偏好,选择、确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线及旅游方式的过程。
⏹(一)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最大效益原则。
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程度的旅游效益。
主要体现在:⏹1、最小的旅行时间比。
往返时间/游玩时间。
他因人、因地而异。
要领:⏹距离角度讲,当地点未确定时,类型相同、游玩时间近似的诸旅游地,宜选择(最近)的目的地;⏹速度角度讲,当旅游地确定后,选择(最快捷)的交通方式或特别交通运行时间。
2、最大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表现在:旅游地环境质量的高低、活动项目结构的丰富性与合理性两个方面。
观光与娱乐购物不一样⏹获取倾向: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选择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典型区。
(二)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所获得的对外界环境的整体印象。
感知环境不等于客观环境。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旅游环境,包括旅游地性质、旅游地资源内容及组合状况、不同逗留时间的内容组合、环境质量、旅游地的接待条件等(此五方面即是旅游环境被感知深度的具体表现)。
⏹(2)感知距离:一种心理感应距离,是用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精力给人的感应来衡量的,其远近取决于交通便利的程度。
⏹在旅游决策过程中,对旅游地的吸引力起着增强或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帮助旅游者获得深感知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广泛的宣传促销⏹2、旅游偏好:⏹居住地环境:偏高纬度地区居民对阳光的追求;久居环境对人们审美情趣的影响;城市环境对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影响。
⏹年龄⏹职业⏹学历(三)决策过程(了解)⏹旅游需求的确认:目的;金额;时间⏹旅游地的信息收集⏹评价对比⏹决策:通过旅行距离决策模式☐旅游(满足程度)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旅游距离由旅行消费可能线(在旅行费用上限和旅行预定时间确定的前提下,费用与不适程度的组合轨迹)决定。
八、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地的一切行为的总和。
⏹空间行为是建立在决策行为的基础上的。
⏹(一)线状旅游空间行为(俗称跑线)⏹1、内容构成:大尺度、低层次、一次性。
⏹2、行为特征:⏹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只游玩高等级旅游地内的高级旅游点;⏹力图全程不走回头路;⏹行程终点尽可能选择在“购物天堂”。
(二)面状旅游空间行为⏹与线状行为比:行的轨迹不是线,而是以一点为中心向外辐射成面。
⏹1、内容结构:中尺度、多层次。
⏹2、行为特征:⏹在旅游地的选择上,既选择等级高的,也追求新颖、奇特的;⏹线路呈中心放射状;⏹旅游线路影响旅游效果(精力旺盛。
)。
(三)点状旅游空间行为⏹1、内容构成:小尺度、高层次、重复性⏹2、行为特征:⏹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选择娱乐性、运动性、参与性强的度假地;⏹重复旅游性(或称旅游活动的反复性)。
⏹三、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意义⏹对旅游经营者的市场开发有实践意义⏹对旅游地开发⏹对旅游产品设计⏹对宾馆的选址⏹九、旅游资源的概念⏹在现代社会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的总和(又叫旅游吸引物)。
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旅游资源的分类1、按资源成因或属性分二分法:自然旅游资源——地表类、水体类、生物类、大气类、宇宙类人文旅游资源——历史类、民族民俗类、宗教类、园林类、文化娱乐类、购物类三分法: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生物、太空类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民俗、古迹、宗教文化、交通、建筑与园林、文学艺术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民情、购物、城市景观、会议、商务、体育保健、娱乐2、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分:⏹主类8(一层次)⏹亚类31(二层次)⏹基本类155(三层次)⏹特别加注:使用者可以自行增加类别。
(三)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1、地域性和地带性;⏹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带性⏹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性⏹2、综合性(二)旅游资源审美的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旅游资源的特征(一)自然旅游资源美学特征1、形态美:雄、奇、险、秀、旷、野、幽2、色彩美3、动态美4、朦胧美5、声音美6、嗅味美(二)人文旅游资源美学特征1、形式美2、风情美3、意境美三、旅游资源审美要求(一)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就是靠学习积累,借助实际观察和具体印证等手段,以增强对各类艺术的表现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