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宏观调控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摘要: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但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所致,可能会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导向作用对策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政府的经济波动主要有投资、消费、政府购买三大需求引致,而结合相关的原理、公式及乘数作用,政府可以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匹配不同时期的需求,消除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除此之外,政府还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结合世界形势发展需要,制定一些适合本国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从而有别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又好又快发展本国经济。
一、宏观调控的定义以及理论依据与产生背景
(一)宏观调控的定义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
宏观调控是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
(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与产生背景
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划分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
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经济的运行完全由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来调节,以市场的自由运行来解决一切经济问题。
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经济自由主义。
他的结论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最好地调节和解决各项经济问题,而政府只要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
然而,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
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
1929—1933年全球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大危机,使亚当·斯密提出的统治了经济学100多年的自由放任理论受到了质疑。
而凯恩斯则认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也就是宏观调控。
凯恩斯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国家通过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实现经济的平衡。
当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衰退;而当经济膨胀时则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挤压泡沫。
二、宏观调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一)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当今的世界经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向世人展现了我国经济独特的活力。
2008年的经济大危机表明,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可能实现经济的有序发展,因而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了“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实现了经济的总体回升。
其调控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时效性强,这种快速的、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对市场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从根本上扭转经济趋缓局势,恢复了经济稳步增长的信心和决心;第二,灵活性大,货币政策应对新形势的灵活之举符合经济形势迅速变化;第三,针对性强,着眼于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与新增中央投资有计划,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经济拉动力。
(二)为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在带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天然具有其局限性。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第一,宏观调控的手段综合全面,有利于解决全局性问题;第二,通过组织措施来进行,使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能够直接转化为现实的措施。
因此,我国的宏观调控既能注重全局又能兼顾局部利益,操作的灵活性更强,措施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在实践中也更高效,为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推力。
三、今后宏观调控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加强立法,规范宏观调控模式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取决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是,当前我国又处在转型时期,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政治改革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我我国政府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凡是符合历史发展,人类进步的措施必将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凡是一切逆行倒失都不可能成功。
有关部门应该顺应实力的
潮流,通过法律、法规,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协调宏观调控手段和机构的活动。
(二)民主决策,群策群力,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有关政策的时候必须要广泛听取其他民主
党派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建议,重视党外人员发出的声音,只有民主决策,群策群力,才会使我国宏观调控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操作上成为符合国际惯例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调控,能够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及时迅速地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方向,更好地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对改善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
(三)加强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
国家制定的的产业政策需要需要进一步的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为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支持;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发放贷款。
只有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我国经济才能步入自主增长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在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我国的宏观调控更应该向着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方向转变,通过宏观调控目标的适时调整,加强立法建设,进行民主决策,协调财政货币政策,支持新兴产业
的发展,引导市场主体的活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最终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吴志攀,肖江平.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法创新[j].中国法
学.2007;01
[2]李西臣.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j].经济经
纬.2007;06
作者简介:杨帆,1975.11,湖北宜城人,讲师,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刘学超,1977.5,福建同安人,会计师,襄阳市非税收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