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综采工作面设计回采规程.doc

煤矿综采工作面设计回采规程.doc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第二节 煤层煤层情况表第三节煤层顶底板煤层顶底板情况表附图: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第四节地质构造一、断层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无断层二、褶曲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无褶曲。

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陷落柱、火成岩等)无陷落柱、火成岩。

第五节水文地质一、含水层(顶部和底部)分析工作面主要水源为顶底板裂隙渗水,上、下顺槽在掘进期间发现局部顶板有滴水、底板有渗水现象,但水量、水压均不大,正常出水量维持在1 m3/h左右,对工作面回采无影响。

二、其它水源分析无其它水源。

三、涌水量正常涌水量:1 m3/h预计回采后最大涌水量:2 m3/h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一、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二、冲击地压和应力集中区应力集中区为采空区悬顶地段及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外20米范围内,因煤层倾角不大和裂隙较发育。

顶板不易形成大面积悬顶冲击,地压表现不明显。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一、储量工作面工业储量:T工作面可采储量:T(回采率为93%)二、工作面服务年限工作面的服务年限 =可采推进长度/设计月推进长度260/25=10.4个月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巷道布置一、采区设计、采区巷道布置概况11011综采工作面设计走向长度260米,倾斜长度65米,可采储量T,设计生产能力1.28万T/月,服务年限10.4个月。

二、工作面上顺槽(进风巷)支护形式:2.5m×2.5m工钢梯形棚,净断面积7.2㎡,棚距0.5m。

三、工作面下顺槽(回风巷)支护形式:2.5m×2.5m工钢梯形棚,净断面积7.2㎡,棚距0.5m.四、回采工作面工作面采用MG200--W轻型综采支架支护附图: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图第二节采煤工艺一、采煤工艺11011工作面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

1、工艺流程:采煤机割煤、装煤→移架→推溜→后方顶板自行垮落。

2、工艺说明:a割煤、装煤工作面采用MG200—W双滚筒采煤机(滚筒截深0.6米)。

正常割煤时,前滚筒割顶煤,后滚筒割底煤。

采煤机滚筒旋转时,煤体被滚筒上的截齿破落下来,并由螺旋叶片装入溜子,少量煤在顶溜时被铲煤板装入溜子内,极少数散落在支架与溜子之间的浮煤,由人工装入溜子内。

b运煤工作面采煤机割下的煤由刮板运输机经转载机转入皮带运出。

c移架移架时,应滞后采煤机后滚筒3—5架进行(顶板破碎时追机作业,应滞后采煤机前滚筒3—5架),采煤机割煤后及时伸出伸缩梁护顶,护邦板护邦,移架时带压擦顶移架,先收回伸缩梁,边收边移,移架后及时伸出护邦板护邦,煤壁片邦处超前拉架。

d推移输送机推移输送机时,应滞后采煤机后滚筒12—15架,并且推移千斤顶同时逐次推出,推移后的弯曲段不小于15米,最大水平弯曲1—2度,垂直弯曲不超过3度,严禁从两头向中间推溜,以免造成溜子中间鼓起搭桥,使支架发生咬架事故。

2、支护方式工作面采用ZF2000/15/23轻型综采支架支护。

前后端头支护使用ZF2600/16/24放顶煤液压支架。

二、采煤方法11011工作面采用端头斜切进刀的方式割煤,工作面平均煤厚5m,其中第三节设备配置11011工作面机械设备配备情况表第三章顶板控制第一节乳化液泵站乳化液泵站(一)泵站选型、数量乳化液泵型号为BRW—200/31.5,数量为2台;乳化液箱一台,即2泵1箱;输液管路选用¢25高压胶管,耐压40Mpa以上。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二)泵站设置位置泵站安设:第二联络巷内,距工作面400米左右。

(三)泵站使用规定1、卸载阀整定值为28Mpa,严禁随意调整安全阀的整定值。

2、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装置,乳化液浓度保持在3~5﹪之间。

3、要加强泵站设备管理的维护、维修和保养,保持液压系统完好,杜绝跑、冒、滴、漏、窜液现象。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本工作面安装ZF2000—15/23四柱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46架,两端头安装ZF2600/16/24过渡支架5架,对顶板实行全支护垮落法控制,最大控顶距3.66米,最小控顶距3.06米。

一、正常工作时期顶板支护方式采用追机移架的方式对顶板进行及时支护。

在采煤机割煤后,先移前部输送机,再拉后部输送机,最后移架,即割煤—移前后输送机—移架;采用带压擦顶移架的方式移架,正常移架在采煤机割过3~5架后进行,超过此距离或发生片邦冒顶时,必须停止割煤进行移架。

然后再进行其它操作,工艺为移架—割煤—移输送机。

移架步距为0.5m。

支护要求如下:1、工作面应达到动态的质量标准化要求,确保“三直、二平、一净、二畅通”的质量要求。

2、加强支架的支护强度,确保支护质量,支架初撑力不得小于24Mpa。

3、采煤机割煤后,要及时移架,移架与采煤机的滚筒的距离一般不超过6m,防止长时间空顶。

4、工作面冒顶时,要及时用木料接顶,并升实移架。

5、工作面支架严禁歪斜和咬架、挤架,否则,要及时调整。

二、特殊时期的顶板管理(一)来压及停采前的顶板管理1、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期间,应加强顶板的观察。

2、工作面支架液压管出口处初撑力不低于28Mpa,上、下顺槽所有单体支柱初撑力不低于90KN;特别注意工作面中部、两端头支架的初撑力及支架状态,确保整体支护强度,预防冒顶。

3、加强上、下端头顶板控制,打好双排抬棚柱,一梁三柱,梁头接梁头,不得留间隙。

4、工作面停采时要加强顶板控制。

(二)过断层及顶板破碎时的顶板管理根据上顺槽、下顺槽以及盘头巷掘进情况分析,本工作面没有揭露出断层。

但必须加强回采时的顶板控制工作,要控制好采高,当工作面局部地段片帮超过0.3米时,可超前采煤机移架,及时支护顶板;在顶板破碎的地段,为了有效的防止顶板冒落、控制煤壁片帮,要带压移架。

第三节上顺槽、下顺槽及端头顶板控制一、工作面上顺槽(进风巷)、下顺槽(运输巷)的顶板控制(一)上顺槽(进风巷)、下顺槽(运输巷)的超前支护工作面上顺槽、下顺槽的超前支护均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梁或11#工字钢梁支护,支护距离不少于20米,双排不得低于10米。

(1)两巷单体液压支柱要打成一条线,其偏差不得超过±100mm。

(2)支柱应支到实底上,并做到迎山有力,支柱初撑力不小于90KN。

柱芯拔出高度不得低于0.8米,其误差不得超过±50mm。

(3)两巷道的高度不得低于1.8米,超前支护范围内严禁堆放闲置设备及杂物,确保行人畅通。

(二)上顺槽、下顺槽的加强支护10米范围内,用木梁单体柱替换原工钢支护,一梁两柱,料径不小于0.18米,木梁下打双抬棚,一邦一个,抬棚一梁三柱,工钢梁单体柱。

10到20米范围内靠煤壁打单抬棚一梁两柱。

上、下顺槽超前煤壁20米范围内,支架必须完整无缺,行运畅通,人行道高度不低于1.8米,宽度不小于0.8米,支柱呈直线布置,顶板压力大时,打加强柱支护。

(三)安全出口支护说明因工作面上下端头采用过渡支架支护,回采期间煤墙侧不再超前采安全出口,安全出口留在前后过渡支架箱内,支架箱内的安全出口不得低于1.8m,并保持行人畅通。

二、支护材料的使用数量和存放管理工作面上顺槽超前20m支护,需要80根单体柱,12根π型钢梁或工字钢,50根木料<2.4m(长)×0.18m(直径)>。

工作面下顺槽超前20m支护,需要80根单体柱,12根π型钢梁或工字钢,50根木料<2.4m(长)×0.18m(直径)>。

(1)支柱、顶梁要建帐统一管理,现场牌板与实物相符。

(2)支柱、顶梁码放整齐,损坏的柱、梁不得使用,及时更换上井。

(3)按工作面正常使用的10﹪准备备用支护材料,支护材料存放于工作面下顺槽料场,有1m以上宽度的人行道和必需的运输通道,专人负责并挂好标志牌。

附图:1、工作面支架支护示意图;2、工作面最大控顶距示意图;3、工作面最小控顶距示意图;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工作面支架及端头支护平面示意图2、工作面最大控顶距示意图3、工作面最小控顶距示意图1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4、巷道超前处理支架剖面图5、巷道超前处理支架断面图第四章生产系统第一节运输一、运输设备及运输方式(一)运煤设备及装、转载方式工作面采用双滚筒采煤机,其螺旋滚筒配合工作面运输机前移配合装煤,落煤由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送到上顺槽一部SGB—40/40刮板输送机,至下顺槽80皮带,经皮带巷、上仓巷到主井,到地面。

工作面机头、机尾溢出的浮煤可通过人工将其装入输送机中。

(二)辅助运输设备及运输方式工作面需用的材料、设备等物质,采用0.75T矿车和料车、JSDB--13型小绞车,通过上顺槽运进工作面。

二、移溜(转载机、破碎机等)方式采用支架推拉千斤顶推移工作面输送机,推移步距0.5米,推移刮板输送机距采煤机12~15架。

输送机弯曲段不得小于15米,弯曲度最大水平弯曲1—2度,垂直弯曲不超过3度,推移方向自下(上)而上(下)顺序进行。

1、采煤机向下(上)端正常割煤时,按照自上(下)而下(上)的顺序,依次推移刮板输送机,距离至采煤机后滚筒18米。

2、在采煤机向上(下)斜切进刀切入煤壁规定截深后,将工作面输送机按自下(上)而上(下)的顺序推向煤壁,成一条直线。

三、运煤路线11011工作面→11011下顺槽→皮带巷→上仓巷→主井→地面四、辅助运输路线副井→轨道巷→11011上顺槽→11011工作面附11011工作面运输系统图第二节通风、防尘、防灭火系统一、通风系统(一)风量计算1.按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据公式按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Q采=100qK=100 ×0.6 m3/min×1.45= 87 m3/min式中:Q采:实际需要风量:87 m3/min ;q:工作面的瓦斯绝对涌出量:0.6 m3/min;K:工作面通风系数,主要为瓦斯涌出的不均衡系数: 1.45 ;2、按工作面气象条件计算Q采=Q基本×K采高×K采面长×K温其中 Q采——采煤工作面需风量,m3/minQ基本——不同采煤方式工作面所需的基本风量,m3/minQ基本=60×工作面控顶距×工作面实际采高×70%×适宜风速(不小于1.0m/s)K采高——回采工作面采高调整系数(见表1)K采面长——回采工作面长度调整系数(见表2)K温——回采工作面温度与对应风速调整系数(见表3)表1 回采工作面采高调整系数式中:Q采:实际需要风量:427 m3/min;Q基本: 工作面基本需风量:353 m3/minK采高——回采工作面采高调整系数1.1K采面长——回采工作面长度调整系数1.0K温——回采工作面温度与对应风速调整系数1.1 3.按工作面每班工作最多人数计算实际需要风量据公式按工作面每班工作最多人数计算:Q采=4N=4×40 = 160 m3/min;式中:Q采:实际需要风量:160 m3/min;N:工作面每班最多人数:40 ;4.按风速进行验算:(1)按最低风速验算据公式按最低风速演算Q采>15S式中:Q min:实际需要的风量:108 m3/min;S:工作面最大断面:7.2 m2(2)按最高风速验算据公式按最高风速验算Q采<24S式中:Q max:实际需要的风量:136.8 m3/min;S:工作面的最小断面: 5.7 m2;5.确定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工作面实际需风量为427 m3/min(二)通风路线主井→主井大巷→胶带运输巷→11011下顺槽行人斜巷→11011下顺槽→11011工作面→11011上顺槽→轨道运输巷→总回风巷→副井(三)通风系统管理措施(1)为了确保工作面所需风量,通风科必须按规定在11011上、下顺槽进行测风,测风次数每月不得少于三次,并及时将风量填绘到测风牌板上,严禁弄虚作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