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钳术
3. 扣合产钳:如产钳两叶安放位置正确,则扣合不困 扣合产钳:如产钳两叶安放位置正确,则扣合不困 难。如不能扣合,表示钳位不正,必须稍加调整, 若调整后,仍不能扣合,则应取出产钳重新放置, 扣合后,应 扣合后,应检查产钳有无夹住子宫颈或脐带;矢状 缝是否位于两钳叶的中间。同时并应听胎心音。 缝是否位于两钳叶的中间。同时并应听胎心音。 4. 牵引: 宫缩时术者向外、向下缓慢牵拉产钳,然 宫缩时术者向外、向下缓慢牵拉产钳,然 后再平行牵拉。当胎头着冠后将钳柄上提,使胎头 仰伸娩出。
谢 谢!
禁忌症
1. 有严重头盆不称、面先露、产道阻塞、尿瘘修补术后等 ,不能或布衣经阴道分娩者。 2. 宫口未开全或胎膜未破者。 3. 胎头位置高,未达阴道口者。 4. 胎头颅骨最低点在坐骨棘水平或在坐骨棘以上,有明显 头盆不称者。 5. 确定为死胎、胎儿畸形者,应行穿颅术,避免损伤产妇 软产道。
物品准备
5. 取出产钳: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时,应松开 取出产钳: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时,应松开 产钳,先取下产钳右叶,再取出产钳左叶,钳叶应 顺胎头慢慢滑出,然后按分娩机转娩出胎体。 6. 术后常规检查宫颈、阴道壁及会阴切口,并予以缝 合。
注意事项
术前必须作阴道检查,确定宫口开全,了解胎位 和骨盆情况。 牵引产钳用力要均匀,不可使用暴力或摇晃,让 胎头缓缓娩出。 要求钳位放置准确,否则可能引起胎儿眼球后血 肿、面神经麻痹或颅内出血等。 胎盘娩出后,应详细检查子宫颈、阴道壁及会阴 有无裂伤,如有裂伤,应予缝补。并应检查胎儿 面部有无损伤等。
产钳术
产钳术:用产钳牵拉胎头以娩出胎儿的手术 。 常用低位产钳术: 常用低位产钳术: 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 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 胎头骨质部分已达骨盆底; 胎头骨质部分已达骨盆底; 矢状缝在骨盆出口前后径上。 中、高位产钳术因操作困难,且对母儿危害 性较大,现已被剖宫产术所代替。
会阴切开包1 会阴切开包1个; 无菌产钳1 无菌产钳1付; 吸氧面罩1 吸氧面罩1个; 站灯; 麻醉药、抢救药品等。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四个步骤: 放置产钳(先左后右) 合拢锁扣 试行牵拉和牵拉 取下产钳(先右后左)
注意: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会阴!
操作方法
1. 取膀胱截石位,常规外阴消毒,铺无菌洞巾,导尿,阴道 检查明确胎位及施术条件。放置产钳前多行左侧会阴侧切 术。 2. 放置产钳: 以枕前位为例。 术者左手持产钳左叶钳柄,将左叶沿右手掌面伸 术者左手持产钳左叶钳柄,将左叶沿右手掌面伸 入手掌与胎头之间,在右手引导下将钳叶缓缓向胎头左侧 及深部推进,将钳叶置于胎头左侧,钳叶及钳柄与地面平 行,由助手持钳柄固定。 然后术者右手持产钳右叶钳柄,在左手引导下将 然后术者右手持产钳右叶钳柄,在左手引导下将 钳叶引导至胎头右侧,达左叶产钳对应位置。 注意:产钳放置好后,检查钳叶与胎头之间无软组织及脐带 夹入,胎头矢状缝在两钳叶正中。
产钳结构
钳叶 钳茎 钳锁 钳柄
适应症
1.产妇患心脏病、子痫前期等需缩短第二产程者。 1.产妇患心脏病、子痫前期等需缩短第二产程者。 2.子宫收缩乏力致第二产程延长,或抬头拔露达半小 2.子宫收缩乏力致第二产程延长,或抬头拔露达半小 时。胎儿仍不能娩出者。 3.有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疤痕,不宜过分屏气加压者。 3.有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疤痕,不宜过分屏气加压者。 4.胎头吸引术因阻力较大而失败者。 4.胎头吸引术因阻力较大而失败者。 5.臀先露后出胎头娩出困难者。 5.臀先露后出胎头娩出困难者。 6.剖宫产娩出胎头困难者。 6.剖宫产娩出胎头困难者。
2.
3.
4.
护理要点
1.术前明确胎位,检查产钳是否完好。向产妇及家属 1.术前明确胎位,检查产钳是否完好。向产妇及家属 说明目的,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减轻其紧张情 绪。 2.术中注意观察产妇宫缩及胎心变化;为出现下肢麻 2.术中注意观察产妇宫缩及胎心变化;为出现下肢麻 木和肌痉挛的产妇做局部按摩;并根据需要给产妇 吸氧或补充能量。 3.术后注意检查新生儿有无产伤、产妇宫缩、阴道流 3.术后注意检查新生儿有无产伤、产妇宫缩、阴道流 血、会阴切口及排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