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7.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9.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0.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13.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

2.材料的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

3.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5.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受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6.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拱形的肋骨、贝壳、乌龟的壳、鸡蛋、接近圆形的水果。

7.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三角形框架比四边形框架更加稳固,四边形框架容易变形。

8.不容易倾倒的塔结构往往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

9.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10.钢索桥的结构: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

钢缆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

桥塔修得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拉力。

11.评价一座桥好坏的指标:①是否坚固;②是否节省材料;③是否美观。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做电磁铁实验时,因为用的导线较短,这个电磁铁是很耗电的,不要把它长时间接在电池上。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6.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

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7.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8.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

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2.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3.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

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风力、沼气、核能等。

第四单元复习资料1.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

2.科学家把植物分为两大类: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在已经发现的40万种植物中,开花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3.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4.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是哺乳动物。

5.已发现的动物种类有150多万种,其中昆虫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6.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简单生命体开始,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

人类对于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7.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每一种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中。

8.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1)提供给人类做食物;(2)供人类欣赏;(3)提供给人类做药材;(4)人类可以用植物做成生活及学习用品;(5)可以净化空气;(6)提供给动物做食物。

9.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10.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用放大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1)眼睛和观察对象不动,放大镜移动至清晰。

(2)眼睛与放大镜不动,移动观察对象至清晰。

3.放大镜下的电视屏幕上的颜色是红、绿、蓝。

4.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球形(加满水的烧瓶、烧杯等)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增加到最大,也只能放大25倍,即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7.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部具有放大功能。

8.使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实际是(扁平的细毛)昆虫的触角。

9.昆虫的眼睛由单眼和复眼组成,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复眼由(六角形小眼)组成,少则一个多则几千几万个。

10.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有一对(触角),昆虫的触角为“鼻子”,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

11.放大镜下昆虫的触角形状:蝗虫的是(丝状)、蝴蝶的是(棒状)、蚕蛾的是(羽毛状)、天牛的是(鞭状)。

12.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13.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如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等。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部分固体物质是非晶体,如玻璃、松香、珍珠等。

14.食盐、白糖的颗粒是立方体,味精的颗粒是柱状。

15.晶体的制作方法:(1)冷却降温法;(2)蒸发水分(结晶)法。

16.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8.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9.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0.显微镜的发展:首先是光学显微镜,最大可放大1500倍。

其次是电子显微镜,可将物体放大200万倍,第三是扫描隧道显微镜最大可放大到近3亿倍。

21.显微镜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组成。

22.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3.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薄而透明),较厚的要做成(切片)。

24.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第一个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2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6.(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消灭病毒细菌。

27.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28.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小生物虽小,却具有适应性强、吸收营养迅速、繁殖快、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

29.生物大多数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也有一些生物是单细胞的,如草履虫、变形虫、动物的卵、鸡蛋、鹅蛋、鼓藻、船形硅藻等。

30.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31.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32.(微生物)也具有与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地球上至少存在着(250万种)生物。

33.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3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5.简要叙述放大镜的用途:(1)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2)用于精密仪器的修理。

(3)助视器。

(4)鉴定古玩字画、邮票、珠宝。

(5)检验电子产品。

(6)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只改变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