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①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
②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水温为20℃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可以直接反映
出水中能被微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的多少。
③化学需氧量(COD)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的化学氧化剂的量。
④固体废物: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⑤重金属污染:由重金属及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
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
⑥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
是一种无机物和有机物、非生物和生物结合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⑦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⑧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
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⑨危险废物:除放射性外具有反应性、浸出毒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易燃性、毒性的废物。
⑩社会环境: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事物,包括人类活动创造物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⑪自然环境: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质资源等。
⑫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二、填空
①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
都由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生态系统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③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④根据发生途径可以把土壤污染分为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⑤天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课分为覆盖层(A0)、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风化层(D)。
⑥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结合大气运动状况,考虑到大气温度的变化以及电荷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⑦土壤的组成包括固相(95%矿物质5%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三、简答题
①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2)加强土壤污染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4)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②简述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2)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3) 微生物不能降解,有些重金属反而会被微生物有机化增强毒性。
(4) 生物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
(5) 对人体的毒性是积累性的。
③ 我国目前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有哪些?
(1)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发展城市污水资源化。
(3) 开展流域性水污染防治。
(4) 因地制宜发展污水处理技术。
④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 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2) 环境质量指数评价。
(3) 环境质量功能评价。
⑤ 简述生态规律与环境规律的区别。
生态规律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它与环境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在于:它们都
涉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两者的主体不同,生态规律的主体是生物而环境规律的主体是智慧人。
⑥ 简述环境问题的实质。
(1) 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
(2) 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规律认识不足,盲目发展,不合理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环境质量恶
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
⑦ 三级控制模式
第一级:污染源头控制(上游段) 源头控制主要是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
等手段,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防止污染发生,削减污染排放。
工业水污染: 优化结构、合理布局 清洁生产 就地处理 管理措施 生活水污染:合理规划 公众教育
面源污染:首要任务就是控制源头,具体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农药、畜禽粪便。
城市径流:充分收集利用雨水 减少城市硬质地面 增加城市绿化用地 第二级:污水集中处理(中游段)
污水人工处理的方法:对不同的污染物质应采取不同的污水处理方法,这些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大类。
污水人工处理的分级:预处理 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 三级处理(进一步地去除残留在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第三级:尾水最终处理(下游段) 污染源头控制
污水集中处理
尾水最终处理
环境水体或回用
上游段
中游段
下游段
一级控制
二级控制
三级控制
⑧简述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差异
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和土壤自身特性的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在质和量上都和大气不同。
其组成主要是CO2、O2、N2、CH4、H2S、N X O等气体。
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比大气中高,O2含量要比大气中低。
⑨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气体有哪些?其破坏机理是什么?
(1)破坏气体: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气体包括NOx、CLOx、HOx等。
其中氟氯烃气体为主。
(2)破坏机理:以氟氯甲烷为例:
CFCl3+hv→CFCl2+Cl
CFCl2+hv→CFCl+Cl
Cl+O3→ClO+O2
ClO+0→Cl+O2
03+O→2O2
四、论述题
①试述大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形成条件及其危害。
(1)定义:光化学烟雾是指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
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2)形成机理:其形成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
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为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
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但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
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又继续光解产生臭氧。
如此不断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小时为止。
最终产物是03、醛类、PAN等的
混合物。
(3)形成条件:①地理条件:天气晴朗、高温低湿、逆温、风力不大。
②污染源条件: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和汽车排气。
(4)危害:蓝色强氧化性气体,刺激人的眼睛、喉鼻,引起喉咙痛、头痛、眼病。
伤害植物叶片,使橡胶开裂,降低大气能见度。
②试述酸雨的形成机理机器危害。
(1)定义: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
(2)形成机理:酸雨形成中的主要化学过程可表示为: SO2型①液相催化学反应SO2+ H2O(l) →H2SO3
2 H2SO3+ O2→2H2SO4
②气相反应SO2+ O2→SO3+ O
SO3 + H2O →H2SO4
NOx 型2NO + O2→2NO2
2NO2 + H2O → HNO3 + HNO2
(3)危害:
①使水体、土壤严重酸化,鱼类、农作物受到影响。
当pH<4.8,鱼类就会死亡。
②破坏森林、植物的生长。
③使建筑物、材料、金属制品被腐蚀。
③试述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影响。
(1)定义: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
(2)形成机理:大气下层的直接热源是水面、陆地、植被等下垫面和云层向外发出的长波辐射,而不是太阳短波辐射。
正是由于大气中的某些物质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
吸收地表长波辐射的特性,才使它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温室效应。
(3)影响:导致天气炎热、冰川消融、洪水、飓风、干旱等反常天气现象。
④试述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1)定义: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
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
筑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2)形成原因:城市建筑物和铺砌水泥地面的道路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高楼林立,绿地锐减,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燃烧的工业锅炉及冷气、采暖等固定热源,机动车辆、人
群等流动热源大量释放城市废热,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造成近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人类活
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
波辐射的吸收力增强。
(3)影响:使城区冬季缩短,霜雪减少,中、低纬度城市造成的高温,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城市的风、降水等也会发生变化,在夏天降低1℃要比冬天升高l℃的用电量大得多,浪费能
源,市区温度高,热空气上升,周围地区的冷空气向市区汇流补充,结果把郊区工厂的烟尘
和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重又聚集到市区上空,久久不能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