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1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1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正逐渐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者如果过度或者不当使用网络,不仅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而且使个体与现实生活疏离,乃至于放弃学习与其他正常的社会活动[1]。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他们具有的独特人格品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研究采用网络成瘾问卷和16PF 量表,以293 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和人格特质进行测查,旨在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比例以及网络成瘾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人格特质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e network is gradually changing people's learning and way of life. However, the network is a double-edged sword, users if excessive or inappropriate to use the Internet, not only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make the individual with real life alienation, and even give up learning and other normal social activities [1].Personality is the sum of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quali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ducation business students as a special group, has become the m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they have unique personality quality,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This study using internet addiction questionaire and 16PF Scale investigated 293 colleage students, in order to test their present state of internet addiction(IAD)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explored the proportion of collea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ersonality trait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1.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比例;(2)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否存在性别差异;(3)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否存在年级差异;(4)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上网动机;(5)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2.研究方法:2.1.被试:采用随机分层取样法,分年级随机抽取相应的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对全班同学进行团体测试。

2.2.研究工具:2.2.1上网情况调查表自编“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专业,上网动机等四大项基本内容的调查。

2.2.2网络成瘾诊断量表采用Young网络成瘾的诊断量表,该量表共8个题目,要求以“是”或“不是”做答,每个肯定答案计1分,得分等于或大于5分者,即只要有符合诊断标准中的5项者,就可以判定为为网络成瘾者。

[2]2.2.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3],是美国伊利诺州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找出了16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用因素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可靠的测验。

[4]1970 年经刘永和、梅吉瑞修订,发表了中文修订本,共有187 道测题,分成16 种因素。

[5]2.3.施测程序:采用团体施测的形式。

在调查前,向调查者解释清楚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请辅导员老师回避,消除学生顾虑保证调查的可靠性。

主试均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被试填写问卷前,先由主试说明测试要求和注意事项,使用相同的指导语。

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表,所有调查表均当场收回。

[6] 3.预期结果:3.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根据《网络成瘾量表》,将得分大于等于5的被试划分为网络成瘾组,其余被试为非网络成瘾组。

计算总体被试和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的群体被试的网络成瘾人数及其比例。

[7]无论从被试整体还是从不同的分群体结果来看,网络成瘾人数及其比例是很低的。

具体表现为整体被试网络成瘾的比例为2.05%;男生网络成瘾比例为5.17%,女生网络成瘾比例为1.27%;城市学生网络成瘾比例为1.31%,城镇农村学生网络成瘾比例为2.90%;大一学生网络成瘾比例为2.90%,大二学生网络成瘾比例为1.29%。

[8]3.2 大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年级、生源地差异为了检验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的被试是否存在网络成瘾差异,分别以性别,年级,生源地为自变量,以网络成瘾原始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9]络成瘾得分差异不显著(t=0.375,p>.05); 不同生源地被试网络成瘾得分差异也不显著(t=0.505,p>.05)。

[10]具体表现为:男生的网络成瘾分数要显著的高于女生的网络成瘾分数,而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以及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差异不显著。

[11]3.3 网络成瘾与上网动机的关系由于网络成瘾的人数太少,无法以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为自变量,以上网动机为因变量做卡方检验,所以采用相关分析考察上网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12]采用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法,计算总体被试上网动机与网络成瘾原始分的相关。

[13]上网动机中的网络交友,信息收集,网络游戏和工作学习与网络成瘾原始分有显著相关,其中网络交友和网络游戏分别与网络成瘾原始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在上网动机中选择网络交友与网络游戏的比例越多的大学生,在网络成瘾的得分上就越高;而上网动机中的网上信息收集和工作学习则分别与网络成瘾原始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在上网动机中选择网上信息收集与工作学习的比例越多的大学生,在网络成瘾的得分上就越低。

[14]3.4 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比较将网络成瘾作为自变量,分别以16 种人格特质和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性四项次级人格因素,以及创造能力,专业者而有成就,心理健康因素,新环境成长四项综合人格因素作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考察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16 种人格特质,次级人格因素以及综合人格因素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数据过于繁琐,仅列出差异显著的项目。

[15]格因素怯懦与果断性以及综合人格因素创造能力和专业而有成就上差异显著。

[16]具体而言,网络成瘾组在紧张性这项人格特质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而幻想性人格特质要低于非网络成瘾组。

即与非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相比,网络成瘾大学生具有较多的紧张性的人格特质,而具有较少的幻想性的人格特质。

网络成瘾组在次级人格因素怯懦与果断性,综合人格因素创造能力和专业而有成就的得分上要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组,说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怯懦性而不是果断性的人格特点,以及具有较低的创造能力和较低的专业而有成就。

[17]3.5 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分析由于本研究的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很低,全体被试中仅发现 6 个被试符合标准,网络成瘾者的人数太少,所以对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在人格特质上做的平均数差异检验可能会丢失很多有效信息。

[18]为了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信息,本研究又采用Pearson 积矩相关,计算网络成瘾总分和人格特质,次级人格因素以及综合人格因素之间的相关,以下仅列出相关显著的项目。

[19]网络成瘾总分和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幻想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心理健康因素,专业而有成就,新环境中成长能力10 项人格因素呈显著的负相关(p<.05)。

[20]这表明网络成瘾总分越高的大学生,在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幻想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专业而有成就,新环境中成长能力的得分越低。

这说明,网络成瘾总分高的学生,其人格特点多为羞怯,现实,矛盾冲突,内向,情绪困扰不安,适应新环境能力差。

[21]格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p<.05)。

这表明网络成瘾总分越高的大学生,在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人格因素上的得分越高。

这说明,网络成瘾得分高的学生,其人格特点多为紧张困扰,很容易激动兴奋和焦虑。

从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成瘾者情绪激动,顺从,不自信,墨守成规,矛盾冲突,内向,忧虑抑郁,紧张以及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有着更低的专业水平,困扰不安。

4.本研究的改进:第一,测量工具选用16PF 量表,题量太大,共有187 道题。

被试在答题时在回答后半部分时有不认真的情况,这可能造成某些信息错误或者丢失。

第二,采用关联性的研究,对于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没有采取因果研究范式,致使本次研究揭示这两者的关系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1]Kandell,J.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J]. Cyber Psychology&Behavior,1998(1).[2]林绚日,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3]Mitchell,P.Internet,Addiction:Genuire Diagnosis or not. The Lancet,Feb,19.632.[4]Davis R A. A cognitive behavion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195. [5]Kandell,J.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J]. Cyber Psychology&Behavior,1998(1).[6]Young K S,Rodgers R C. Internet addiction: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The 69th annualme eting of the Eastenr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Boston,1998.[7]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 V,etal.Intenr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 ,53(9):1017-1031.[8]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6.[9]Wang W. Internet dependency and psychosocial maturity among college[10]周敏.关于网络成瘾的有关心理学研究[J],美中教育评论,2006(3):41-45.[11]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1(5):31-35.[12]祝丽玲,赵自雄,姚嵩坡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多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 (3 ):229-230.[13]Kiesler S,Siegal,L,&Mc Guire,TW(1984) Socialpsy 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errican Psychologist,39(10),123~134.[14]陈侠,黄希挺,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 (3 ):355-359.[15]Young,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237-244.[16]陈猛.网络成瘾的剖析[EB/OL].“心理学进取路”.[17]杨容,郑涌,阮昆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实证研究进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5):40-43.[18]郑显亮.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康复策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3-125.[19]李望舒.西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27-228.[20]顾海根.国外网络成瘾研究简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9) :31-36.[21]李娟.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分析及引导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4):37-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