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作者:赵玲玲夏小燕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
摘要:了解大学生在16PF人格因素上的性别、城乡差别。

方法对某市大学生进行16PF 问卷调查。

男生在怀疑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乐群性、敏感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农村、城市学生除在忧虑性、实验性、紧张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性差異。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独立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性别、地域、独生与非独生都是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这些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因素,为塑造良好人格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16PF;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23-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某大学生共4379人。

男生2259人,女生2120人。

独生子女766人,非独生子女2703人,未填此项人数为910人。

平均年龄为19.1±1.61岁。

2.研究工具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分析量表作为研究工具。

3.施测过程
5.25心理健康月,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学生现场指导,大学生自愿作答。

共回收有效问卷4379份。

二、结果
大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因子上的均分3并且8,在怀疑性上的均分<3,见表格1。

1.男生与女生的比较
表1显示男女生在乐群性、敏感性、怀疑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怀疑上的得
分高于女生,而在乐群性、敏感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表1 大学生16PF在性别、来源地及独生与否上的比较
男生(2271)女生(2216)
城市(1502)农村(1963)
独生子女(766)非独生子女(2703)
A5.75±1.8826.73±1.768
B5.56±1.6745.50±1.647>.55.42±1.7045.66±1.599
C6.62±2.0816.22±2.055
E6.80±1.8206.97±1.833
F7.31±2.1477.73±2.081
G5.44±1.9975.29±1.969
H7.03±2.1497.27±2.196
I4.75±2.0635.23±1.979
L3.01±1.8192.60±1.709
M5.73±1.7505.86±1.651
N5.57±1.7805.34±1.830
O4.07±2.0704.01±2.024>.54.03±2.0134.07±2.094>.054.09±2.0654.04±2.057﹥0.5
985.43±1.666﹥0.5

2.农村和城市比较
农村、城市学生除在忧虑性、实验性、紧张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城市学生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同学,而在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上的得分则显著低于农村同学。

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比较
表1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独立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独生子女在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和怀疑性上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在聪慧性、有恒性、独立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则低于非独生子女。

三、讨论
从性别来看,男生在怀疑性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而在乐群性、敏感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说明大学生也深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男生应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不拘于小节、凡事要思考、做主,处于社会的主流。

女性则应善良温柔、感情细腻、易与人相处。

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女性和男性都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性别是在一定的生物因素基础上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性别角色的和谐就是合理、合情的。

从不同地域来看,城市学生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同学,而在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上的得分则显著低于农村同学。

我国农村整体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都较城市落后。

城市学生从小就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面比较宽广,物质生活也较农村同学丰富,他们聪明、活泼、自信、善于交际、敢于提问。

从独生与否来看,独生子女在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和怀疑性上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在聪慧性、有恒性、独立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则低于非独生子女。

Chen & Goldsmith 发现大多数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社会行为特征的研究,都支持独生子女有某种缺陷的观点。

他们往往比较骄纵、自私,缺少独立性,情感发展不平衡。

Falbo曾对1925-1984年期间发表的115项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做过元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控制能力、自立性、领导才干和心理成熟等性格特征方面都低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

四、建议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大学期间,大学生正处于亲密对孤立的阶段,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局,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形成了孤立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威廉·格拉瑟深信人格发展的历程正是一个人学习如何去满足需要的功能所展现出来的,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或状况,将影响个人人格的特质,因为满足需求的程度或状况长可决定个人是否能适当的采取行动。

人的不良情绪来自需要的受挫。

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高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其中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4年教育部思政司就建议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一晃6年过去了,这门课程的开设不尽人意,在各校暴露以下问题:
1.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覆盖面小;
2.以讲座形式进行,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3.人数太多,上课效果差;
4.专业教师少,没有课程经费。

笔者建议将该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安排专业的教师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给予专项的课程的经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不能以钱来衡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独生子女问题浅议.国外教育资料,
[2]辜胜阳.美国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外国心理学,
[3]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李浩涛,金艳:《汕头大学贫困生人格特质分析》,载《中国校医》2007年第3期,第283-285页
[5]周志壮,苏展,于永达,等.《在校本科生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载《航空航天医药》2007年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