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摘要: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构建和谐社会也对财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我国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制约,应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完善税收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财政”。
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和谐社会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由此也决定了和谐社会内涵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与之相配套。
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体现着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财政建设的要求1.公共财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把公平、公开、规范的原则贯彻到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保障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公共财政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公共财政所履行的收入和资源配置职能是以政府与市场活动边界的准确界定为前提的分配。
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必须介入。
因此,公共财政主要致力于解决资源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同时防止行政失效。
公共财政所追求的是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公共财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其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共财政直接参与的重要内容;最后,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以及完善司法体制机制,需要公共财政发挥保障作用。
由此可见,通过公共财政而建立起的制度性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财政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制约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由于各项制度建设滞后,难免产生各种不和谐因素。
诸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地区、城乡差别问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
以上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固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与财政政策不完善也有很大关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均等。
从公平角度讲,同一个国家居民应该享受到大致相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因居住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在现行的财政政策框架下,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多少与当地政府财力有直接联系,而政府财力又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不同省区之间,特别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人均财力差距非常明显。
2.“二元”财政结构彰显城乡差别。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政府财政应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
相反,由于我国“二元”财政结构的存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别。
一是政府对于同一种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提供方式不一样。
如在教育、道路等方面,城市居民基本上可低价甚至免费使用,其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而在农村则主要是通过名目繁多的非税方式由农民自己承担,财政只给予少量或根本不给补贴。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广大农村居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了社保对象范围,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在占全国人口60 %的农村人口中,社会保障仅限于在小部分城镇劳动者中实施,使得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 。
3.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财政调节乏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调节收入分配,避免贫富差距过大,维持相对公平。
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甚至同一单位不同岗位之间都呈现持续拉大的态势。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 5 ,早已超过0. 4 的国际警戒线标准,如果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很可能引发社会动乱等不稳定因素。
现行财政调节功能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税收调节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一是不同收入阶层税负不均衡,从税负公平角度而言,税负应与纳税能力相适应。
而我国事实上却出现了中低收入者税负相对过重,富人税负轻的“逆向调节”现象。
由于当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过低,税率过高,又缺乏合理的减免和退税制度,造成中低收入者税负过重。
4. 财政宏观调控乏力,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短缺、国土沙化、饮用水源的污染等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很大制约。
然而,财政宏观调控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一)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1. 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作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其制度基础是经济决策自由、个人权利、政法环境和法律制度。
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保护产权,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
政府必须保护产权和维护市场秩序,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社会各主体合法权益给予应有的保障。
○2. 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使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
市场经济中有引入政府管制、发挥政府职能是必要的。
因此,在法律框架下提高政府效率时:一要以所服务的公众需求为中心,了解公众的不同情况,区分不同的公共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形成新型的诚信合作关系。
二要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决策程序的透明度。
在任何一项涉及社会全体利益的重大决策做出之前,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实现政府服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三要以公众满意度为服务标准,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制定和实施公众服务标准和申诉处理办法,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方式和申诉渠道,改善服务态度,树立全新的服务形象。
○3.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大力压缩行政经费。
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是财政支出的范围,但是,也必须注意到,行政机构的数量与规模,行政经费供给的数量也必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
供给规模过小,不能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供给规模过大,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阻碍其它事业的发展,导致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和财政收支矛盾的恶化。
深化机构改革,精简多余人员,关键是要通过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为精简出来的公务人员找到新的就业出路,否则,精简难以成功。
(二)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
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分配,是从原体制下发展演化而来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原体制的烙印,因此,必须在公共财政体制的新背景下予以规范,彻底解决财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1.合理界定支出范围。
财政的指出范围必须紧随政府职能的转换而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领域,以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因而财政支出的范围也不能超越这个限制,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集中力量去解决私人部门不愿做、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
○2.调整供给范围内的各项支出。
具体来说,是要保证纯公共产品的资金供给。
如义务教育、卫生防疫、国防等,其资金需求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三)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战略意义,为此,国家必须予以扶持。
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财政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对农业和农民实行有效的保护;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良种繁育和实用技术推广;支持建立农产品适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经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专项资金补助、退耕还林(草)补助;加大对农村卫生保健、基础教育和扶贫支出力度;加大农业支出内部向农业科技方面倾斜的力度。
(四)优化社会文教支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为重点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基础科学研究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其经费应由财政负担。
应用型科学研究由于可以市场化,财政不应负担经费或酌情负担一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科技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政府应提高对科学研究事业的财力投入,并使科学投入的增长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同时,在科学研究支出总量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优化科研支出结构。
(五)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加快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实施范围,使各类城镇企事业职工都参加失业保险;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六)建设“生态财政”,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应加强财政在生态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财政政策上,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及节约型社会的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1 ] 高培勇. 公共财政为和谐社会奠基[ N ] . 人民日报,2007 - 02 - 26.[2 ] 楼继伟. 在财政部与世界银行构建和谐社会财政政策对话会上的讲话[N] . 中国财经报,2005 - 05 - 18.[3 ] 谢烈鹏. 构建和谐社会应注重财政政策取向[N ] . 中国财经报,2007 - 07 - 10.[4 ] 李茂生. 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 ] . 地方财政研究,2007[5 ] 张永军,等.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构建和谐财政[J ] . 北方经济,2007 (4) .[6 ] 邴志刚. 运用财政政策手段促进构建和谐社会[J ] . 地方财政研究,2007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