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低)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中)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中\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议法学法:自悟法与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词作,感知宋词1、课件出示(居)。

师:看屏幕,这个字读什么?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居"的古字演变。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家,所以有人说居然之家,还有人说安居乐业。

)2、出示"村居"。

师:看到这个词,你又想到什么?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这村子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啊?过渡:只是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就觉出了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

那么让你站在这村子边,走进这村子里,真实地感受这美丽的村庄,你会做些什么啊?(作诗、画画、吟诵)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着美丽的村居都忍不住心怀感慨,就算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金戈铁马。

这样的安宁还是触碰了他心里最深的细腻,于是让我们后辈人为之赞叹的佳作就这样破茧而出了。

今天我们就感受一下其中一位诗人细腻的感情,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的《村居》(板书)3、简介词名出示整首词。

师:这和我们平时学过的古诗一样吗?这是我们接触到的一种新的文体词,它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际,在宋朝达到鼎盛。

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

这曲调的名称叫"词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又叫"忆萝月"、"醉东风"。

4、简介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初读词作1、检查学生自读。

2、指导朗读师:古人诗兴大发时,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们不妨也来效仿一下古人。

(手舞上阕,足蹈下阕,合之)三、诠词释意过渡: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过这么多遍之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家乡话和老师说句话?翁:年龄大的老公公。

媪,年龄大的老婆婆。

师:这翁媪在干什么?相媚好?很亲热的在一起打趣交谈。

翁媪你们在聊些什么啊?(x翁、x媪)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大儿锄豆溪东"(出示画面)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正需要x大儿来锄草,来x大儿把你的辛勤劳动读出来。

"中儿正织鸡笼"(出示画面)师:"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那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以这个字要?重读。

)指导朗读。

"小儿卧剥莲蓬"(出示画面)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

"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那儿剥莲蓬)"卧"什么意思?(趴的意思)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

师: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想必他吃得也是(津津有味)。

师:这样的小儿让我们觉得?天真,活泼、可爱、顽皮那这样的小儿在父母眼里就更受?所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无赖"指?可爱、顽皮。

2、(出示整首词)师:我把你们看到的画面全部呈现出来了,我认为还有一处重要的景色可以把大家看到的画面连到一起,是什么?你发现了么?你看见了么?"小溪",溪上?青青草。

溪东?大儿锄豆。

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完美的画面。

听,这流水声。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涓涓的、潺潺的、哗啦哗啦唱歌的)师:闭上眼睛,伴着这流水声我们眼前出现了矮小的房屋,溪上绿油油的茂盛的小草,呢喃着软语的有点喝醉了的老公公和老婆婆。

还有他们勤劳的儿子们以及那正在聚精会神剥莲子的小儿子。

这画面多么的?美。

这美多么的让人?陶醉。

你能不能陶醉着把这美读出来?(读的真美,老师也陶醉了,我们都醉在这吴音的美景中,"沉醉不知归路"。

)四、合作探究过渡:这种沉醉让我们忍不住想走上前和翁媪聊聊天,问一问这是"谁家"的翁媪。

(这是谁家的翁媪啊?)x翁啊,看您住的草房子这么矮小,您为什么这么开心啊?x媪啊,你的日子过得这么清苦,您怎么还有兴致喝酒谈心啊?x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看着这和睦的一家人,我们不禁心生?羡慕。

是啊,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尚且羡慕他们,何况处于战乱之时的作者呢!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

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之后写的。

你觉得作者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吗?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五、总结课文过渡:想象一下胸怀爱国热忱的辛弃疾在看到这么美丽的村庄,这么和睦的家庭画面时,会怎样地合乐而歌?你想听听吗?可以跟着一起唱。

师: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当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六、布置作业1、背诵整首词。

2、你喜欢这样的田园风光吗?试着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你的家庭(或者老家)一定也有这样的温馨情景,这些情景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把它写出来,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26清平乐村居情景(茅檐、小溪、青草)人物(翁媪)生活:大儿锄豆美丽的村庄生活中儿织鸡笼(村居)小儿剥莲蓬教学反思:从整个过程来说,这节课并没有达到原本设计的要求,内容安排较多,学生接受的容量还达不到设计要求;课堂节奏过于舒缓,与题目"村居"的舒缓有过之。

虽然保证了节奏的一致性,但是一些环节拖得太长,照顾全体学生,反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但是,本课中的一些环节也真正使得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熏陶,语文素养提高和知识的掌握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教育。

在"踏歌"环节中,交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诗歌朗诵方法,不仅让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记住了文章。

舒缓的课堂气氛虽然使得环节显得有些拖沓,但是却能够保证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效果。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习课文:(一)1.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

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

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

(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

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三)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生评齐读)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面来编个故事吗?可以是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幅图。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试试看!(先小组练说再交流)。

三、总结: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你可以看着书读,还可以闭上眼睛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谧的农村风光吧!四、拓展: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

同学们,你们品读品读,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清平乐村居》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醉:陶醉;纸鸢(yuān):风筝>;] 板书:农村秀丽清平乐村居(南宋辛弃疾)农户安宁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马忠xx年十一月十四日(注:本课为别桥学区级公开课)教学后记: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课题时可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乐要读yue,不读le,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感知这首词的读法。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媚读去声,媪读ao,剥读bao。

学生读对、读通词的句子后,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