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阆中概况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各位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阆中旅游,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四川西北部,全市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全市人口90万左右。
1986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是整个四川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和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咱们中国的四大古城。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嘉陵第一江山”的美誉,唐代诗人杜甫就在这里留下了“阆苑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说到阆中的阆字,很多外地人由于平常极少接触到这个字,都对这个字比较陌生,就连很多旅游节目到阆中采访的时候,主持人都会把阆中读成是郎中。
那么,阆中的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阆中又是因何而得名的呢?我们现在翻开新华字典的话,阆字就只有唯一的一种解释了,那就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一个地名。
其实关于阆中这个名字的由来,说法有很多,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把阆,解释为门高也,即阆中周围的山,形似高门,城在其中,而古时候把住在城中的居民统称为良,所以,因而得名--阆中。
然而,在旧唐书地理志中又说,“阆水迂曲,绕经三面”,意思是说嘉陵江绕城三面而过,在古代人们把嘉陵江称之为阆水,所以人们又说阆中是因为水得名的。
其实,不管阆中是因山得名,还是因水得名也罢,正是有了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才成就了现在的阆中古城。
阆中这座山水秀丽的古城,不仅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来此游览居住,留下大量文物古迹,而且,古城本身就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汉武帝时,这里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其后,又有东汉时的大气象学家任文孙父子。
而且,据统计,从晚唐到清朝1000多年间,阆中先后出了四个状元,94个进士,几百个举人。
除此之外,阆中还是中国春节的源头,这是因为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编制的《太初历》,正是由于这部历法,才把正月规定为岁首,每年的正月初一规定为新年的第一天,从此才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也被后人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阆中也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中国春节的源头。
阆中古城在历史上一直是川北重镇,乃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就是文人云集、商贾来往,这也因此为阆中带来了繁荣的多元文化。
无论是风水、天文、三国文化,还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以及阆中本土民俗文化,都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融,相互发展。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第一个要参观的景点-张飞庙,马上就要到了。
2. 华光楼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好:咱们现在所在的景点就是阆中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华光楼。
这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矗立于阆中城南、嘉陵江边,说到这阆中的楼阁,华光楼便是首当其冲、不得不提。
历代到过阆中的文人墨客,无不以此楼为诗。
整座楼通高25·5米,在一大片古城居民区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宏,极富古典建筑的特色,素有“阆苑第一楼”的称号。
大家可以看到,华光楼的楼下是一个五米高的石拱门,这是用于人们来往穿行的过街门。
由于华光楼靠近嘉陵江,古代是阆中的航运枢纽中心,加之当时楼的两边都是手工业加工作坊,所以昔日华光楼下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曾有诗云“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以此来描写它的热闹。
楼上则是古时候的达官贵人们邀请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欣赏山水的地方。
说到华光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相传华光楼是由于唐腾王李元婴,也就是唐太祖李渊的儿子,被贬阆中时所修建的,当时称之为南楼,古南楼历代跌遭火灾,咱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楼是清代同治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八六七年时所重建的,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华光楼上有很多牌匾,历史也非常的悠久,例如:清朝阆中知事彭凤藻所题的“古镇江楼”,大诗人苏轼所题的“灵景”,等等,这些牌匾都分别介绍了华光楼的独特之处。
如今登楼远眺,丹青城郭,无限风华尽收眼底。
各位现在是不是很想马上就登上这座楼去眺望咱们阆中古城的全景呢?咱们在登楼之前,还要请各位朋友仔细看一看这座石拱门上雕刻的内容,拱门上南北两面分别刻着“只有打倒国民党才好打帝国主义”和“苏维埃政府是工农兵自己的政府”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两幅标语,这些标语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在阆中征战时所留下的,正是因为这些标语,在文革时期华光楼才免遭红卫兵的破坏。
咱们现在也才有机会看到这座保存完好的华光楼。
好了,各位朋友,说了这么多,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接下来咱们就一起登上华光楼去一看阆中古城的美景!3. 张飞庙墓亭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张飞庙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桓侯祠是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弘、建造精美。
张飞字益德,东汉末年跟随刘备起兵,刘备益州称帝之后,把张飞封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前后长达七年之久。
大家眼前的这座山门,是由明代时重建的,大门上高悬的《汉桓侯祠》的匾额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张飞的墓亭了,大家可以看到这边墓亭亭柱上有一幅对联。
上联是“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意思是说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有遗憾。
下联是“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意思是说张飞死后,此墓虽然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英勇的情怀千古不衰。
关于这个无头之躯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据说当年张飞被杀害之后,凶手范强、张达二人割下其头颅想拿到东吴献给孙权作为进身之阶,他们乘船东下时,却听说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二人惊慌失措之下,便把张飞的头颅抛到江中,头浮到河南云阳地界被一位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这就是张飞“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壮故事了。
这墓亭下放的拱穴内,端坐的是张飞的武身像,大家仔细看一下这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猛张飞是不是和大家心目中的张飞有几分相似呢?这像前摆的盘龙石斗窝叫“长明灯”,据说,张飞在驻守阆中的时候,曹魏大将张合带领五万大军进攻巴西首府阆中,当时张飞手足不过万人,却依靠阆中人民的支持,以少胜多,大败张合,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
阆中人为感戴他的英勇,在其死后,特意选取最好的石头精工雕成这座“长明灯”。
千百年来,每到清明时节,人们都要为张飞扫墓,给长明灯献油。
这墓亭后方就是张飞的墓冢,我们再接着往前走。
3. 张飞庙大殿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桓侯祠是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弘、建造精美。
张飞字益德,东汉末年跟随刘备起兵,刘备益州称帝之后,把张飞封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前后长达七年之久。
大家眼前的这座山门,是由明代时重建的,大门上高悬的《汉桓侯祠》的匾额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翘脚联运、气势不凡的敌万楼了,敌万故名思议,就是说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的意思,楼的两边分别是文物展览厅和群塑厅,穿过这两个展厅,我们来到的就是张飞庙的大殿了。
大家可以首先从外观上观赏一下整个大殿的建筑风格,大殿为歇山式屋顶,砖雕拼合屋脊,屋檐下有题为“刚强直理”的金匾,这是清代果亲王亲自撰写的。
走进大殿,中间端坐的那座两米多高、状貌威武的塑像,便是张飞了。
也许大家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这尊张飞塑像,是头戴王冠、身披锦袍呢?原来在清朝嘉庆年间,张飞被追封为“桓侯大帝”,殿上塑的便是他冠冕纹身的坐像了。
左右两壁式岳飞草书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更是将大殿烘托得一片威严、儒雅。
大殿内右侧,展示的都是张飞生前曾使用过的兵器---铁鞭和铁矛,这个铁鞭有一米余长,共有29节,重约20公斤,由此可见要将这个铁鞭挥舞自如要需要不小的力气。
铁矛有大小两只,大的系后人所造,小的形式古朴,上端的刀刃曲折如蛇,传说这就是张飞在战场上使用的“丈八蛇矛”!在大殿外右侧的墙壁上有块立马勒明碑,据说,这是张飞在大破曹将张合后乘胜而写的。
在石碑右边有八个大字“纯正不曲,书如其人”,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对张飞的赞誉。
意思是说张飞刚正不阿,其书法就像他的人品一样。
世人都说张飞是粗中有细,这块石碑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证物了。
好了,参观完张飞庙的大殿,我们接着往里走!4. 张飞庙群塑厅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进入的就是张飞庙的“大义千古馆”了,5.贡院制度馆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好,现在我们进入的这一处展馆呢,就是贡院的科举制度馆了,大家都知道,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很重要的选官制度,那在科举制度之前,我国历史上究竟还有哪些选官制度呢?大家不妨看看我们眼前的这张示意图,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分别有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西周的世袭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然后就是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孕育于汉,创立于隋,发展于唐,盛于明清,被称之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
大家都知道,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出了名的暴君,但他在历史上却有两大卓越的贡献,一是疏浚了大运河,那么另外一个就是发明创立了科举制度。
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时期,考试科目较隋朝时增加了很多,有明经、明法、明算等数十种之多。
当时,在唐朝流行这样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意思就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年龄就算很大了,但五十岁考上进士科的话还算是很年轻的了。
关于这句话,唐朝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可以为我们佐证,那就是白居易,他二十九岁就高中了进士,而在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中进士者可享受三大恩惠:一是打马游街三天,二是皇帝赐恩荣宴,三是到慈恩塔下题名,当时白居易就到慈恩塔下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由此可见,“五十少进士”绝不是吹嘘之词啊!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中有代表性的分别是,一是试卷开始密封,二是中进士即授官,三是可以实行内省试。
科举制度到了元朝,则开始逐渐衰落,元朝开国44年才举行科举考试,并且将蒙古人设一考场,汉人、南人设一考场,考题难易、中试名额、录取标准都不一样,甚至各发一榜。
当时,把人分为十等,乞丐为第十等,读书人则是第九等,现在所说的“臭老九”就是从元朝开始出现的。
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人才选拔。
明朝是开考次数最多,录取人数最多的一个朝代。
直到光绪31年,这个时候大清国力枯竭,外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袁世凯、张之洞上书立停科举制度,慈禧太后迫于压力,便一纸诏书废除了科举制度。
至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6. 贡院程序馆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在的景点就是古城中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四川贡院,贡院俗称考棚,是科举时代考生们应试的考场。
在明清时期,用作县考、府考的地方称之为试院,用作乡试、会试的地方才称之为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