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历史渊源
文学院中文师范专业111班万盼盼
学号:1101012025 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一名学生,因为专业性质和个人爱好,而对中西方
教育有着鲜明的喜好取向。
从小接受学校“严谨、认真、听话”的“好学生”
教育,也经历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中国高考顺利步入大学,对中国的
教育制度感触颇深;因外国读物,偏爱西方“尊重孩子天性和自由”的教育
理念,钟爱杜威的教育理念。
在中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对比中,两者
的差异显而易见,但归根到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中西方教育的发展都经历过漫长的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最
终形成现代的教育制度和理念。
但纵观中外的现代教育,总或多或少的带有
古代教育理念和制度的色彩和缩影。
教育制度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价值取向。
西方经历过数次启蒙解放运动,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这种平等观念也被运用到教育上,关注个人价值,尊重个体的权利成为教
育制度的核心理念。
也正是出于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大力
倡导,才使西方的初始教育踏上正确的道路。
也让之后所有的教学理论和实
践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以及
赫尔巴特的“儿童中心论”等都在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下开展。
在西方,对儿童的最好教育来自自然的理念,推动着西方幼儿教育、自
然教育的发展。
创造适合儿童的玩物,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接受大自然的教
育等启蒙教育,才使得西方教育从源头抓起教育。
而古代中国真正教育的开端和发展基于封建政治之下,“学而优则仕”
的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
封建政治对人民思想控制相当严格,“严谨、认真”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服从的楷模”,而真正缺少的缺失真正
意义上的人。
“学在官府”和“愚民政策”让人民思想僵化和无创造力。
教育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教育的自由度。
西方遵循“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政治理念,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
制度,分权而制衡。
因为政治上的民主,推动教育的独立与自由,保持教育
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教育与政治分离,将教育核心放在“对孩子独立、民主的人格和素质培养上。
”福禄贝尔创建最早的“幼儿园”,赫尔巴特注重“实践哲学”,夸美纽斯提出“大教学论”……他们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教育本身,而不是将教育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属品。
而古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政治服务,培养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政治后备集团,更好的为封建政治服务。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教育选拔制度都是依附于政治之上,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受政治影响。
孔子创立私学揭开“学在民间”的教育新局面,但毕竟只是小范围的,未能普及整个封建社会。
直至今日的高考制度,也包含着众学子的“政治抱负”。
通过涉猎中外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学习重大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实践,分析中西方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中外教育有了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中外教育史的系统学习对于清醒认识现在的教育形势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甚至在未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作为一名师范生,通过了解教育史的发展,学习那些经过历史和实践的考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解读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将这些运用到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会给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诸多便利。
宏观把握教育史,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自我现代化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