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疗对比分析
3、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我国的医疗保障系统不统一,全民医保包括四大系统, 其中卫生部负责新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负责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系统,民政部负责特困人群的医疗救 助。此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太小。 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特别是进城务 工的农民大多没有参加。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从 2003年起,全国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目前已覆盖约1亿多人,但筹资力度 小,一般每人每年仅30元,保障力度不大。在一些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 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
4、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医疗服务法律法规体系,但考虑到我国经济转 轨的总体特征以及医疗领域改革与发展步伐相对滞后,在这方面还 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规则体系缺乏统一性,不同位阶的法律法规之 间存在冲突,不同部门出台的规章缺乏协调性,地方性法规与国家 性法规之间存在矛盾。法规体系陈旧落后,缺乏动态性,不再适应 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监管规则体系不完善只是问题的 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不是主要问题,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规则 的执行机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5、社会资本准入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拥有的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等医疗资源, 仍占到全国医疗资源的90%以上,多渠道办医的格局还没有形 成,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首先 是准入的领域不明确,社会资本进入了一些本有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领域,而在 一些市场机制该发挥作用的领域却存在很大的供求缺口。其次,民营医院面临着种种 歧视性待遇,导致民营医院难以与公立医院开展公平竞争。第三,政府对民营医院的 监管不严,导致这些医院管理不善、虚假广告广泛发布、医疗纠纷不断出现。 6、医院收入机制不合理 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基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收费 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在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国家采取 了医院药品加成的医院经济补偿政策,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 成15-20%作为补偿,这就形成了所谓“以药养医”局面。在政府 缺乏监管情况下,医疗机构的逐利动机得到充分释放,以药养医政 策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医生开大处方,医院总收入的50%至70% 是药品销售收入,同时造成患者医疗费用出现了不合理增长。
中外医疗 对比
Comparison
XXX
独家提供
目录 Catalogue
1
2 3 4
中外医疗模式简介
以美国为例 中美医疗对比
我国医疗的利与弊
我们应该如何做(国家、个人)
中外医疗模式简介
世界的三种典型的医疗体制模式:
(一)完全市场化模式(美国)
(二)市场过渡模式(加拿大) (三)国家统包模式(英国、香港)
(三)英国和香港实行的国家统包模式
在调动医生、医院的积极性和效率方面存在一定的 缺陷,但是有利于集中解决社会医疗负担。在英国,
医院是属于国家的,国家给予医院全额补助,医生
是国家的公务员,老百姓直接去医院看病。在中国 香港,医院的投入完全由政府负担,但政府每年投 入的钱有85%是用于医生和护士的工资,营运成本占
医生收入
美国: 美国医科生来自普通本科毕 业生,5-8%左右的录取率, 所以多是优秀本科生。学费 较普通大学高,一般毕业生 贷款$20万.美国内科医生 $10-25万/年,外科20-50万/ 年。
中国: 来自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生学费与其他大学相 当,医学院的生源参差不齐,住院医生5-8年, 其间有独立看门急诊和处方权。晋升为主治 医师后才可独立地管住院病人。 收入:¥1000-2000/月加值班补贴,灰色收 入,内科¥1000-3000/月(药品回扣,较小 的红包),外科2000-10000(药品,器械回 扣,较大的红包)。
(一)美国实行的完全市场化模式
政府办医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完全通 过市场配置医疗资源。在美国,美国的医 疗体制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其中70%的
服务是完全靠市场的,政府承担的不到20%, 政府承担的是老年人和穷人的医疗责任,还有10%是没
有医疗保险的。但是美国的医疗成本非常昂贵,美国的
人均医疗费用每年是50Hale Waihona Puke 0多美元。医疗方面的科研力度
美国:引领新技术,新理论, 新发现。 中国: 国内科研有问题,国内论文除 少数中华牌的外,基本都是不 堪入目。SCI跟职称和钱挂钩, 造成了中国好文章都往国外投, 假论文泛滥。 大部分新药都是国外研发的。
我国医疗的 利与弊
有何利?
1.在看病程序上,我国的自由市场式医疗,方便患者随时挂号看病; 美国的管理式医疗重视的是儿童、老人和真正需要医疗的重症患者, 普通患者则实行预约制。比如感冒、发热等,美国患者即便是去看急 诊,也通常由急诊的全科医生稍作处理后,另外预约时间去看专科医 生,常需等待一周才能真正看病;而中国患者则可随到随看,一次解 决问题。
7.医患关系紧张 在美国,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美国医生都知道患者是真正的主人,绝大 多数医生都对患者彬彬有礼。即使遇到纠缠不清的患者,也会和声细语地耐心解释。 在美国,医生收受患者的贿赂是不可想象的,在美国,医务人员对患者知情权的认识 是相当深刻的。比如,护士量过血压后,都会把结果立即告诉患者;每项化验结果出 来以后,医生或护士都有责任通知患者并向患者作解释;医生提出的诊疗方案一般都 需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患者及其家属有权让医生对疾病作出浅显易懂的解释, 也有权拒绝执行医生提出的医疗方案。在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对医疗水平的 要求水涨船高,但国家在要求医生奉献、牺牲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不够,医 疗资源分配不平衡,造成了目前医疗服务低水平与医疗要求高水平之间的矛盾。此外,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医生工作累、风险大、待遇不高,“红包”“药品回扣”之类 “额外补偿潜规则”确实腐蚀了一部分医务工作者。当医患关系成了纯粹的买卖关系, 医患之间互相提防、不信任、不理解就出现了。 8.科研力度严重不足 无论是先进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还是新药的研制。中国都远 落后与发达国家。先进设备、新药大多依赖于进口。
2、政府投入机制不完善 从医疗服务供给的角度讲,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对医院的直接投入日 益减少。笔者曾经走访过几家基层公立医院,政府投入一般只占医院经费的20%左右, 甚至有一家医院政府投入还不到10%。从购买医疗服务的角度看, 在1980年,居民医疗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23%,而 根据卫生部前部长高强的分析,2005年,在中国目前的卫生总费 用中,大约有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 15%。
2.在我国,“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险已使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 和部分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由于美国法定所有雇主必须为其员工购买健康保险,故绝大多数美国 人有自己固定的保健医生,并保持规律的联系,健康状况有良好的医 疗照顾。比如,牙医常要求参保人定期去洁牙。参保人的医疗费通常 由保险公司支付,但保险公司对疾病进行了严格的分类,规定了每一 种疾病的医疗费用限额,并对医生的工作严密考核,超出医疗保险范 畴的费用,须由患者自己支付。美国人若失业,没有了健康保险,就 基本上看不起病了,因为美国的医疗费非常昂贵,比如做一次胃镜, 费用约1000余美元。但与美国完善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相比,我国尚 有不少差距,“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
有何弊?
1、政府职能不清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管理体制基本上继承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在职能定位 上,医疗服务主管部门同时扮演着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者、政策制定者、付费者、监管 者等多重角色。在管理方式上,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倚重的仍然是直接行政干预方式,重 投入轻绩效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就造成政府在医疗服务管理方面越位、错位与缺位并存 的问题。
医疗法律制度
美国:“医告”
美国在处理医疗纠纷时都是严格按司法程序进 行,遵循民事诉讼和民事调解的处理程序,即 使医患双方在庭外和解,也是在司法程序的大 框架下,由双方律师进行协调。成熟的法律程 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医患双方的权益,充当了 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第三方,避免了医患的直 接对立和博弈过程中不择手段的做法。
等待时间
美国:预约制。 门诊预约7-30天,急诊等 待时间一般2-8小时。
中国:挂号制 较及时,有病随时看,不许预约, 急诊等待时间一般30分钟-2小时。
医疗技术设备
中国现在大医院的先进设备,如CT,呼吸机,内窥镜等,无一不是 进口的,很多新仪器,新设备,往往国外新开发出来后国外比我 们先用,比我们更早积累经验,我们只能去学习他们的技术,然 后引进设备,所以一直都是追赶,永远也追不上。这跟中国的工 业水平有关。国内没有这么先进的仪器设备厂家。
中国:“医闹”
我国患方直接和医院 进行交涉,采用行政 程序解决纠纷。
医疗费用(阅读时别忘了汇率的折算)
国内(人民币) 美国USD(美元) 诊金: 3-10 50-200 B超: 70 150 心超: 120 200 食道心超: 500 2000 TTE: 400-500 2000 CCU: 500 3000 每天超声量: 20-50 3-6 胸部CT: 120 700 MRA: 500 5000 冠脉造影: 4000 9000 负荷心超: 300 3000 冠脉搭桥: 30000 250000 顺产分娩: 3000-4000 20000
(二)在加拿大实行的市场过渡模式
国家和全社会办医,资金和资源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全社会共同参加社会保障体系的
建设,通过高积累率增加了社会保障的经济
基础。自从以公共基金为基础的医疗保健体
制在加拿大建立以来,医疗服务 以及医疗服务的传递方式就从以依赖
医院和医师为重点转向了以诊所、初 级保健中心、社区医疗中心和家庭保 健为重点的医疗服务体系。
以美国为例 中美医疗对比
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比重(2011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