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班级:经济管理研究生1班姓名: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目录摘要 (2)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6)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6)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6)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6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7)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城乡关系 (7)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8)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 . 82.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8)3、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9)4、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10)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10)6、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 (10)7、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 (11)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 (11)1、就地转移模式。

(11)2、异地转移模式。

(12)3、多元复合转移模式。

(12)五、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3)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13)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 (13)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4)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14 参考文献 (15)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 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 5.44%,比1999年提高1.79%。

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

[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

[2]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流出地多是经济落后地区以及人口与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地区,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无限大量增长的劳动力构成我国农村发展中最大的矛盾,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限制因素。

乡镇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替代劳力效应的作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也很有限。

大规模外流使农村劳动力由闲臵资源变为财富,有效地减轻了流出地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的流转与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改变劳多地少、务农收入过低的状况。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流劳动力增加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增加了农村社会购买力,而且把部分收入用于发展农村经济。

另外,外流劳动力返回资金也有一定数量用于发展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就业转移的稳定性,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

目前我国农村一方面受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冲击,消费需求变为质量和数量并重,促进农村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激化,要求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进行。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为“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和资金条件,又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条件,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经济实体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一般都流向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金和丰富的经验。

他们回到故乡参加经济建设,创办乡村企业或发展成种养大户,既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带动其他农民致富,在农村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们的思想解放、观念较新,生活方式也与农村不同,对周围农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城乡关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使有限的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促进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可以形成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良性局面,建立城乡经济联系,沟通城乡关系的作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与此同时,也不要忽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消极作用。

农业生产目前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优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矛盾加剧,致使农业经营粗放、抛荒等现象时有发生,农业技术难以推广。

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三农”问题圆满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据有关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尚有5亿多人,而根据我国现有耕作土地面积来看,大概只需要2亿左右的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还会进一步减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

2.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

[3]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

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臵。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3、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4、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

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

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98.4%)。

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

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