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
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
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
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
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
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
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
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人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难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
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
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整个国家小康建设的进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人的水平。
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据统计,2003年“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3%,高中程度的占9.7%,中专程度的占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
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
此外,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到2006年与日2003相比相差不大,《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7》统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识字的7%,小学文化程度26%,初中文化程度53%,高中文化程度11%,中专文化程度2%,大专文化程度1%。
近两年,各地加大投入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
安徽东至县2009年统计“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8.91万,占65.71%;高中文化程度的2.73万人,占20.13%;技校文化程度的1.92万人,占14.16%。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二、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原因(一)我国乡镇企业分布不平衡从实际来看,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其它非农产业带动起来的。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乡镇企业是从苏南、江浙和珠江三角洲农村逐渐发展并推广开来的,是靠城市大工业的幅射力发展起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那些曾率先发展乡镇工业的地区,企业已向集团化、规模化、高级化发展,许多乡镇企业群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
这些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周边农村甚至更远地区农村的劳动力。
而中西部农村的乡镇企业起步晚,分布不平衡。
乡镇企业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生产基本上以个体为主,多数个体户和企业分散孤立经营,难以形成较大规模。
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到发达地区找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理想方式是当地就业,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除少数采用现代技术和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方法以外,绝大多数仍是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严格地说,还处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阶段。
二是尽管农村乡镇企业生产由市场调节,经营灵活,效益较高,但是其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证。
三是与城市工业发展不够协调,主要是城乡工业通盘规划不够,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主要靠当地的资源,缺乏资源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乡镇企业,严重影响了缺乏资源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二)劳动者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通过这些年的减员增效,基本解决了冗员问题,建立起了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与不断发展壮大的私营、外商等其他经济形式一起,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发展。
面对国内国外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企业依靠高素质劳动力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增强,从而使得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逐步突显出来。
在农村劳动者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主要是由于多数人学历低,素质差,不懂技术,不懂科学,没有一技之长。
他们往往是粗手笨脚的,只会种地,别的干不好,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
据调查,我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文盲半文盲达80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贫困地区农村。
这些地方目前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经营的多是当地的能人或知识青年,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多是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
这些人素质太低无法胜任现代化劳动,构成劳动力出路的障碍。
(三)劳务输出多处在自发的状态由于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滞后,信息闭塞,想外出务工的人员很难掌握到外面的招工信息,大部分人只是随着打工热潮而去。
所以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自发外出的,部分人员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有相当数量的人员盲目外出,只想靠碰运气。
这些自发外出务工人员对劳动保障、劳动合同法等各种关于劳务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在劳务过程中无法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各种合法权益。
由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已经走过了铺摊子的阶段而进入了技术进步阶段,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开始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所代替,过早地走上了资本化替劳动的道路,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已大大减弱。
再加上这些乡镇企业在其社区属性决定的兴地富民的目标指导下,为了促进社区内部就业,在本地劳动力吸收完毕之前,一般不吸收外地民工,使外地民工在这里寻找工作更加艰难。
据调查,2008年,某县外出劳务人员中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和中介机构推荐的仅占15%,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的占29%,而自发外出人员的比例高达56%。
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而且多数仍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
因此在外务工时,雇主不信任,在外闲置时间长,费用高,有些是落难而归。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从联产承包政策中得到实惠的农民,集中集体和自己的资金,投资于工商企业,掀起了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是大多数乡镇企业的方向,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当前,以粗放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已经失去了活力,在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第三产业技能要求不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
目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亟须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家政服务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
现阶段应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应注重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
放宽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就业。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结合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为技工培训提供了一个广阔天地。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对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开辟了智力扶贫的有效途径。
“陕西的调查看,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性收入3300元左右,通过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性收入则达到4800元左右。
提高近50%,从现有的资料看,广西自2000年以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转移168万人。
”近年,我们国家现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职业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农村人们一般还是不大相信这些新的东西,他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远赶不上对农村土地政策来的热心,毕竟教育离得他们要远一些。
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找上门来求学,到学校上门去求学生,教师们到各中学,甚至走村串巷,上门去“劝学”,相当多时候,也是无济于事的。
近年来,农村职校的招生,主要靠政府部门,采取行政干预手段,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下达指标,“强制性”规定各中学送学生到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