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National folk music常言道:“歌和骏马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
”这无疑说明了歌唱是哈萨克人与生俱来的本领。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歌唱中一般都会有弹拨乐器冬不拉伴奏,这也无疑说明了冬不拉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哈萨克斯坦,无论你踏入哪一个哈萨克族人家,你就能够在房屋的墙壁上或角落里赫然地看到冬不拉的身影。
可以说,冬不拉自古以来就与哈萨克人有着同生共存的历史。
在平常日子里,只要人们谈起哈萨克族,抑或谈起他们的民族音乐,就会首当其冲地说到冬不拉、说到冬不拉弹唱。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群中已经成为一个不绝于耳的熟悉话题,人们不但喜欢谈论它,也喜欢弹奏它,它的身份已经和哈萨克族群的身份融为一体,它的存在已经代表着哈萨克族群的存在。
就其形制而言,冬不拉并不复杂,仅有两根琴弦,一般定弦为(D—G)或(C—G),其常规音域为(D一d1)或(C一c1)。
然而,就是在这种极其简单的乐器形制之下,就是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简单乐器,哈萨克人却用他们那粗糙龟裂的十指鬼使神差般地演绎出了五彩缤纷的绚丽世界,也受到了所有哈萨克族人的强烈认同,并且该种文化认同几乎深入到哈萨克族群每一个子民的灵魂深处,以致达到令人深信不疑的程度。
俗语言:“四两巧拨千斤。
”两根弦的效用却能够承载一个族群古往今来的厚重历史,这不得不令人拍案称绝。
在哈萨克族群中,冬不拉不像其他传统乐器,只有那些专有的人士才能够操持和传承,几乎每个哈萨克族群的子民都会摆弄几下它的琴弦,这几下摆弄不要紧,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彰显了一个族群对该件乐器的高度认同和深厚感情,以至于其它任何物件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尽管哈萨克族也有着其它的多种民族乐器,如捷提根(七弦琴)、阔布孜等,但唯独冬不拉才能够让局外人一听便知哈萨克族乃至其民族音乐。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局外人就是通过冬不拉来了解哈萨克族及其音乐的。
就冬不拉的演奏而言,其演奏技术并不繁难,最普通的弹法是:一般用左手指按弦,用右手四指向下扫弹,大拇指向上挑,这样一下一上的按节奏反复演奏,就能够演奏出美妙绝伦的不同和音,尤其以同度、四度、五度、八度和音最为常见。
很多哈萨克人,无论男女老幼,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和习得这一乐器的演奏技法,但是要真正获得艺术上的炉火纯青,那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非得经过勤学苦练方能够达到该种臻善至美的境界。
正是冬不拉的轻便易携乃至演奏技术的容易习得,才使得很多哈萨克族的普通民众对其的喜闻乐见,以至于很多人都能够在有意无意间抹上几把、弹上一弹。
每拨上几下冬不拉的琴弦,他们就能够立刻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方向,因为冬不拉已经给他们的人生和身份定位———他们永远都是冬不拉家族的子民,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难以变易。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阿肯们、歌手们喜欢冬不拉,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的阿肯们、歌手们,他们将其视为自己的知音乃至红颜知己。
他们可以用冬不拉弹奏作为他们演唱长篇诗歌———“阿依特斯”的最佳伴奏乐器。
很多阿肯都表明,他们只有在冬不拉的伴奏下才能够找到说唱“阿依特斯”的真切感觉,他们也只有在冬不拉弹奏的曲调中才能够激发起即兴编创“新阿依特斯”的灵感,这就是为什么哈萨克族的阿肯们喜欢使用冬不拉进行弹唱的最主要原因。
可以说,我们无论去参加任何一场阿肯弹唱会,阿肯们、歌手们手中操持的玩意基本上都是冬不拉。
在阿肯们的比赛会上,每个阿肯都操着手中的冬不拉,与对手们进行着一轮轮的角逐,每到此时,他们既竞技各自的即兴编创能力,也在比赛冬不拉的炫技技术。
在冬不拉的两根琴弦上,他们既可以炫技地打情骂俏,也可以酣畅淋漓地抒发自我的情感。
他们边弹奏冬不拉,边演唱自己发挥智力编创的唱词,即兴演奏和即兴编创结合相得益彰、天衣无缝,无一不令人折服。
可以说,冬不拉弹唱就是阿肯们的心曲。
任何一位聆听者既能够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也能够获得赏心悦目的艺术熏陶。
孩子们喜欢冬不拉,乐器店的乐器师们也有专门为孩子们量身制造的小型冬不拉。
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从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在聆听父辈们的激情演奏,从蹒跚学步时就已经在父母们掰着手指头的训导下学习拨弹冬不拉了。
据我们调查,很冬不拉———哈萨克人的身份象征■王建朝(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间音乐]National folk music多孩子对冬不拉情有独钟,他们也喜欢弹奏他们手中的冬不拉,甚至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
可以说,冬不拉即如他们生活中的亲密小伙伴那般的熟悉,那般的体贴乃至那般的有趣,他们一旦有了奇思妙想就喜欢在冬不拉琴弦上拨弄几下,在两根琴弦上寻觅他们在别处难以寻得的答案。
我们不得不说,孩子们将冬不拉当做他们儿时的玩伴,当做他们玩耍的玩具了,在他们稚嫩的心里,这个玩具要好于其它的任何一件玩具,因为他们能够在这件玩具身上创造出和寻找到属于他们快乐童年的美妙声音。
这种声音是他们祈求的,也是他们托着腮帮喜欢听的。
他们在两根琴弦上储藏了他们快乐童真的美好记忆。
青年人尤其喜欢冬不拉,首先他们既可以在冬不拉的两根琴弦上寻觅到儿时的快乐记忆,也可以在心仪的女人面前表达他们的爱意,男女年轻人均钟情于该件乐器,冬不拉的琴声也是他们或他们的心曲。
很多年轻的阿肯们就是在冬不拉伴奏的弹唱中找到他们心仪已久的情人或伴侣。
在冬不拉的伴奏琴声中,男人们可以放弃平日里威严的绅士风度,可以丢下男人的自尊,可以无所畏惧地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甚至露骨地表达此意也不会招来聆听者和观看者的非议;女人们可以放弃大家闺秀的内敛,可以放弃平素里不易表露心意的羞涩,向自己钟情的男人勇敢地袒露那份掩饰不住的爱意,此时此景,哪怕遭到父母乃至其他长辈的强力阻挠也会在所不惜。
这就是这件与众不同的乐器———冬不拉,在它的参与下,很多人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红颜知己,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青年男女们也喜欢凑热闹,每到亲朋好友的婚礼等喜庆日子,他们抑或她们也都喜欢用手中的冬不拉来表达彼时彼境的祝福和美意,有了他们的弹唱参与,整个活动的喜庆气氛顿时就会锦上添花。
另外,很多年轻人也都告诉我们,他们都有自己的冬不拉琴友,冬不拉也成了他们互诉衷肠和维系友谊的最佳工具,他们也正是在平日里的不断的弹唱中而愈来愈地亲上加亲。
据此,我们不得不说,冬不拉非同寻常,它已经成为哈萨克族小伙子们和姑娘们释放爱情和建立友情的催化剂。
老人们也喜欢冬不拉,他们将冬不拉视为他们朝夕相处的老朋友。
因为冬不拉从孩童时期就已经与他们相伴相生、如影随形,他们每一次经历都在两根琴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留下了他们永不褪色的回忆,这些印记和回忆也成了他们体验社会的宝贵经验,伴随至他们今天的成熟。
也许老人们的冬不拉演奏技术较之青年和孩童要娴熟得多,情感也饱满得多,两根不停颤抖的琴弦上流淌出来的乐音更加的沧桑和富有情感,因为那里有他们往惜蹉跎岁月的厚重沉淀,记载着他们生活阅历的点点滴滴,这构成他们生命历程的轨迹。
这点点轨迹就紧紧系在这两根说普通也普通、说不普通也不普通的琴弦上。
只要他们一抖动那两根琴弦,就什么都在岁月的风尘中慢慢地铺展开来了。
据此观之,冬不拉就是一本记录生活点滴的日记簿,那里不但记录着他们过去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承载着一个族群对一件物品的恒久的情感和身份认同。
冬不拉的使用途径很多,它能够跟其他任何一件乐器进行搭配演奏。
就我们的调查而言,它几乎可以用在哈萨克族任何音乐的伴奏中,如哈萨克民歌独唱的伴奏中,阿肯们的对唱中,以及乐队的齐奏或合奏中等,几乎都缺少不了它的身影,因为人们都喜欢使用他。
很多哈萨克族人都说,没有冬不拉的乐队是不完整的,失去她也就失去了哈萨克族群音乐文化的灵魂,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将失去哈萨克族的韵味。
在当前,无论是阿肯弹唱会,还是其他任何场合的传统音乐表演,她几乎都不会缺席。
可以说,缺少了他的参与,哈萨克族的乐器何在?哈萨克族的音乐何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灵魂何在?无须说,乐队中不能没有它,阿肯弹唱中不能没有它,孩子们的嬉戏中不能没有它,年轻人的爱情和友谊中不能没有它,老人的沉淀回忆中不能没有它……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古琴与文人身份是相互契合的,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件或几件乐器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每个族群也都会在某件乐器上赋予他们深刻的文化印记。
与此相同,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群中即扮演着如此身份的角色,它的存在已经成为哈萨克族群最具身份意义的象征,每一位哈萨克族群的子民也在这件乐器上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身份的归宿。
我们局外人也从冬不拉这一件乐器的两根琴弦上探寻出哈萨克族人之纵深历史的丰富信息。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中亚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哈萨克斯坦传统音乐文化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XJNUZY201112)、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中亚音乐研究”(项目编号:11BD038)和2012年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师范大学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重点项目“中哈两国哈萨克族传统音乐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40912B0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