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家风故事心得体会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家风故事心得体会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家风故事心得体会
《梁启超家书》如雷贯耳,在国学家教典范中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有着同样的地位。

这三部家书贯穿了我国近代、当代和现代,体现了时代大家深沉的教育观。

人是有惰性的,所以喜欢看一目了然的白话文。

《梁启超家书》是文言的,从学生时代就拿起放下,拿起放下好多次,为语言所负累,一直没能读下去。

有了孩子之后,看过很多国内外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的育儿类教科书,各说各的道,有些理念完全相悖。

对于我这种想做个完美家长,给孩子完美家庭环境的我来说,是种痛苦。

初为人母的我,根本无从辨别,于是无从选择,于是手足无措。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静下心来念一本文言书,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我跟自己说,念不下来,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以后端坐课堂,用功学习?为人父母,必先表率。

念着念着,理顺了,也沉浸进去了。

发现家书篇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长,是啊,逐渐白话了,用词就多了。

年纪大了,子女大了,要叮嘱的也就多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X年前的家书,梁启超多采用“汝”“吾”“彼”“之”“耳”“矣”,句式多简洁,用词精炼,但在我念来却需要
在脑中翻译一遍才能通顺。

X年,梁启超年届X,感觉他年纪逐渐大了就甩开了包袱,态度更为豁达开朗,写的信让人感觉亲近自然。

用词遣句开始白话,“我”字用得频繁起来。

开始跟子女抱怨自己身体。

甚至在给思顺的信中头一次出现“我的宝贝思顺”“我不是不想你,却是没有工夫想”,絮絮叨叨跟孩子记叙自己一周的行程安排,抱怨不休,像个老父亲。

自此之后,“爱儿”“宝贝”“孩子们”,他称呼得乐此不疲。

与其一本正经的历史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很是呆萌。

从收阅人的角度,我喜欢梁启超后期的家书风格,这在当时封建大家庭的背景下是非常难得的。

梁启超一共X个孩子,X女X子。

他付出极大心血精力教育,最终换来X个孩子统统有所成就的硕果。

追其原因,可从他信中窥见一斑。

学业上是良师益友:“然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

可令其熟诵,明年侍我时,必须能背诵,始不辜此大赉也。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

”“尝告彼‘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上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侍书本也。


生活中既是严父又似慈母:“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


“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

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

吾断不许汝病也。


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来不耍家长作风。

在跟思顺的一封信中提到关于思顺丈夫希哲要弃商从外交的事宜,原本思顺母亲不同意,梁启超也就没多提。

直到女婿本人逐渐坚定方向,梁启超才在家书中表明自己的立场,充分表达了对自己配偶的尊重。

放假了也要求子女去游学,家里几个子女留美、留加、留欧,为他们各自的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生道路上是灵魂引者:“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

”“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份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凡为社会任事之人必受风波,吾数十年日在风波中生活,此汝所见惯者,俗语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吾行吾素可尔。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


梁启超不强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去生活。

哪怕在次女思庄的专业上,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

出于对父亲意见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

可是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讲得不好,思庄对生物学完全无法提起兴趣,苦恼的她向大哥思成叙说了此事。

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