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准解析】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精准解析】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来自A. A 【答案】A 【解析】
B. B
C. C
D. D
【分析】
根据题中 Zn 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关系图可知,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运用氧化 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分析。
【详解】锌和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后 Zn 从 0 价被氧化为+2 价,硝酸还原产物为 NH4NO3,即硝酸中氮原子从+5 价被还原为-3 价,由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写出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4Zn+10HNO3=4Zn(NO3)2+NH4NO3+3H2O,此时已反应的锌与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 的量之比为 4:1,符合的只有曲线 A, 答案选 A。 11.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46gNO2 和 N2O4 混合气体中所含的原子总数为 3NA B. 反应 4FeS2+11O2 2Fe2O3+8SO2 每生成 2molFe2O3 转移电子总数为 44NA C. 22.4L 的 N2 和 O2 所含的分子总数为 NA,该混合气体所处的状况为标准状况 D. 含 1molFeCl3 的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所得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数为 NA 【答案】AB 【解析】
【分析】
-6-
根据题中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知,本题考查 NA 的相关计算,运用 n
N NA
V Vm
和氧化
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分析。
【详解】A. NO2 和 N2O4 的最简式相同,均为 NO2,46gNO2 和 N2O4 混合气体中含有最简式 NO2 的物质的量为 1mol,原子总数为 3NA,故 A 正确; B. 反应 4FeS2+11O2 2Fe2O3+8SO2 每生成 2molFe2O3,消耗 11mol O2,氧元素从 0 价降低为 -2 价,共有 2×11×2 mol 电子转移,即转移电子总数为 44NA,故 B 正确;
C. 食盐水
D. 氨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鼻冲水是指具有刺激性气味、储存于玻璃瓶中易挥发、有毒的物质,据此分
析。
【详解】鼻冲水是指氨水,具有刺激性气味、储存于玻璃瓶中易挥发、有毒的物质。
答案选 D。
3. 在下列物质分类中,前者包含后者的是( )
-1-
序号 A C
前者 电解质 分散系
分散质的粒子数小于 NA,故 D 错误; 答案选 AB。
【点睛】氢氧化铁胶粒为多个氢氧化铁分子的聚集体。
1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发生铝热反应
B. 形成红色喷泉
C. 配制 100mL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盐酸
D. 制取氨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铝热反应是将氧化铁和铝粉混合发生反应,故 A 错误; B. HCl 气体极易溶于水,且 HCl 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遇紫色石蕊变红,因此可形 成红色喷泉,故 B 正确; C.容量瓶不能用来稀释溶液,故 C 错误; D.利用氯化铵加热分解得到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二者在试管中又很快化合生成氯化铵,因此不
-5-
有 BaSO4,B 结论错误; C.加足量硝酸后无论亚硫酸钠是否被氧气氧化,一定可以被硝酸氧化,则白色沉淀一定是 BaSO4,C 结论正确; D.此实验不能确定 Na2SO3 是否部分被氧化,D 结论错误; 答案为 C。 10. Zn 与硝酸反应时,硝酸溶液的浓度不同,产物也不相同。与不同浓度硝酸反应时,反应的 Zn 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还原产物为 NH4NO3 的曲线是( )
正确;
C. 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混合物不都是分散系,前者不包含后者,故 C 错误;
D. 单质一定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还可以是化合物,前者不包含后者,故 D 错
误;
答案选 B。
【点睛】碱性氧化物全部是金属氧化物, 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 Mn2O7,它
就是酸性氧化物,是高锰酸的酸根。
C. 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 移取熔融氯化钠的坩埚,应用坩埚钳夹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A.钠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会与干粉灭火器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反应放出氧气,所以不 仅不能灭火,反而会助长火势,故 A 错误; B.一般固体都无可避免的会存在水分,加热的时候这些水分蒸发出来,在试管口低温区域冷凝 成水,如果试管口向上倾斜,那么这些水就会顺着试管流到加热区,试管在热涨冷缩中就会
量不变,浓度会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的质量减小,
溶剂的质量不变,浓度会变小。
-4-
答案选 A。 【点睛】浓硫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使溶液变稀;而浓盐酸具有较 强的挥发性,放置于空气中会不断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溶液变稀。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硫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相同 B. H2O2 常做氧化剂,只有氧化性 C. 向 CaCl2 溶液中通入 CO2 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D. 汽车尾气中的 NO 主要是氮气和氧气在汽车汽缸中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硫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故 A 错误; B. H2O2 中氧元素显-1 价,容易得电子降低为-2 价,常做氧化剂,但也可以失去电子升高为 0 价的氧气,也有还原性,故 B 错误; C.由于盐酸的酸性强于碳酸,CaCl2 与 CO2 不反应,故 C 错误; D.汽车尾气中的 NO 主要是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故 D 正确; 答案选 D。 【点睛】同素异形体虽然由同样的元素组成,同素异形体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略有 差异。例如氧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而臭氧是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氧气的 沸点-183℃,而臭氧的沸点-111.5℃;氧气比臭氧稳定,没有臭氧的氧化性强。 9. 有一瓶可能部分被氧化的 Na2SO3 溶液,某同学取少量此溶液,滴入 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 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下述有关此实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A. Na2SO3 已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B. 加入 BaCl2 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 BaSO4 C. 加足量硝酸后的白色沉淀一定是 BaSO4 D. 此实验能确定 Na2SO3 是否部分被氧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硝酸能与亚硫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则无法判断 Na2SO3 是否部分被空气中的氧 气氧化,A 结论错误; B.实验不能判断亚硫酸钠是否被氧化,则加入 BaCl2 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不能确定是否含
C. 22.4L 的 N2 和 O2 所含的分子总数为 NA,则由 n
N NA
V Vm
可得此时 Vm=22.4L/mol,但并
不只有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 22.4L,因此该混合气体所处的状况不一定为标准状
况,故 C 错误;
D.由于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的粒子为多个氢氧化铁分子的聚集体,所以氢氧化铁胶体中含有的
-3-
【点睛】自然界氮的固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生物固氮,即通过闪电、高温放电等固氮,
这样形成的氮化物很少;二是生物固氮,即分子态氮在生物体内还原为氨的过程。
6. 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金属钠着火时使用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灭火器灭火
B. 用试管加热固体时使用试管口向上倾斜
后者 化合物 混合物
序号 B D
前者 金属氧化物 单质
后者 碱性氧化物 纯净物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物质分类可知,本题考查物质分类,运用各物质的分类标准分析。
【详解】A. 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前者不包含后者,故 A
错误;
B. 碱性氧化物全部是金属氧化物, 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前者包含后者, 故 B
4. 常温下,下列物质中不能用铁质容器贮运的是( )
A. 浓盐酸
B. 浓硝酸
C. 液氯
D. 浓氨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不能用铁质容器贮运可知,本题考查铁的性质,运用铁的化学性质分析。
【详解】A. 浓盐酸与铁反应,故浓盐酸不能用铁质容器贮运,故 A 正确;
B. 浓硝酸遇铁发生钝化,故浓硝酸能用铁质容器贮运,故 B 错误;
-7-
能制取氨气,故 D 错误; 答案选 B。 【点睛】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钡固体制取氨气。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滴加少量 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中一定含有 ClB. 向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溶液中一定含有 SO32或 CO32C. 将灼热的木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缓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没有沉淀产生 D. 向某溶液中滴加少量浓 NaOH 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说明 该溶液中一定不含 NH4+ 【答案】CD 【解析】 【详解】A.向某溶液中滴加 AgNO3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不能排除 SO42-、CO32-等离子的干 扰,应先加硝酸酸化,故 A 错误; B.溶液中也可能存在 HCO3-、HSO3-,故 B 错误; C. 灼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C+4HNO3(浓) CO2↑+4NO2↑+2H2O,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 石灰水可能发生的反应有:Ca(OH)2+CO2=CaCO3↓+H2O,3NO2+H2O=2HNO3+NO, CaCO3+2HNO3=Ca(NO3)2+ CO2↑+ H2O,所以不会生成沉淀,故 C 正确; D. 若某溶液中含 NH4+,滴加少量浓 NaOH 溶液会生成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试纸不 变蓝,则说明该溶液中一定不含 NH4+,故 D 正确; 答案选 CD。 【点睛】铵根离子和稀的 NaOH 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加热才产生氨气,而用浓的 NaOH 溶液 和铵根离子反应则可以直接产生氨气。 14. 下列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SO2 的漂白原理与 Ca(ClO)2 水溶液、H2O2 和氯水三种物质的不同 B.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C. 浓硫酸做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D. SO2 能使氯水褪色,SO2 表现出漂白性 【答案】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