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卷·化学(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 16 Na 23 Al 27 Cu 64 Zn 65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文献中记载了不少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目的古代文献说明A 使用“……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天工开物》KNO3能自燃B 性质“(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山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利用KNO3的氧化性C 鉴别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本草经集注》利用焰色反应D 提纯“……(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溶解、蒸发、结晶A 解析由文献可知,KNO3加热后才分解,不能自燃,A项错误;火药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氮气,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说明利用的是KNO3的氧化性,B项正确;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为紫色(隔着钴玻璃观察),C项正确;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提纯的方法是将其溶解后再蒸发结晶,煎炼的过程就是蒸发结晶,D项正确。
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将1 mol明矾晶体完全溶于水制成胶体,其中所含胶体粒子数目为NAB.在反应KIO3+6HIKI+3I2+3H2O中,每生成3 mol I2转移的电子数为5NAC.0.1 mol·L-1 CaCl2溶液中含有Cl-的数目为0.2NAD.136 g熔融的KHSO4中含有2NA个阳离子B 解析一个氢氧化铝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铝的聚集体,故形成胶粒的个数小于NA,A项错误;反应KIO3+6HIKI+3I2+3H2O中1 mol KIO3完全反应转移5 mol电子,生成3 mol碘,故当生成3 mol碘单质时转移5NA个电子,B项正确;溶液体积不明确,故溶液中的氯离子的个数无法计算,C项错误;硫酸氢钾在熔融状态下只能电离为钾离子和硫酸氢根,故136 g硫酸氢钾即1 mol硫酸氢钾在熔融状态下含NA 个阳离子,D项错误。
3.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应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葡萄糖和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B.将草木灰和硫酸铵混合施用,肥效更高C.用二氧化碳生产聚碳酸酯可以减少碳排放,以减缓温室效应D.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石英玻璃、陶瓷和水泥均属于硅酸盐产品C 解析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 000以下,不是高分子化合物,A项错误;草木灰水解显碱性,硫酸铵水解显酸性,混合施用会发生反应而使肥效降低,B项错误;用二氧化碳生产聚碳酸酯可以减少碳排放,以减缓温室效应,C项正确;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硅酸盐,D项错误。
4.某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总反应为FePO4(s)+Li(s)LiFePO4(s),装置如图所示(a极材料为金属锂和石墨的复合材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图中e-及Li+移动方向说明该电池处于放电状态B.该电池中a极不能接触水溶液C.充电时a极连接外接电源的正极D.充电时,b极电极反应式为LiFePO4-e-Li++FePO4C 解析图中显示为放电状态,a是负极、b是正极,A项正确;Li为活泼金属,能够与水反应,故Li不能接触水溶液,B项正确;充电时,a电极连接电源的负极作阴极,b极连接电源的正极作阳极,C项错误;充电时,b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LiFePO4-e-Li++FePO4,D项正确。
5.X、Y、Z、M、R为五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简单阳离子半径:X<RB.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Z<YC.M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气体D.X与Y可以形成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B 解析由五种短周期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可推出X、Y、Z、M、R分别是H、C、N、S、Na,硝酸酸性强于碳酸,B选项说法错误。
H2S常温常压下为气体,CH4是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符合题意的选项为B。
6.乙烯的相关转化关系如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A.聚乙烯是纯净物B.X为Cl2C.CH3OCH3与甲互为同分异构体D.甲→乙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C 解析聚乙烯中由于聚合度n不同,故聚乙烯为混合物,A项错误;乙烯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烷,故X是HCl,不是氯气,B项错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的分子式为CH3CH2OH,与甲醚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正确;乙醇在铜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和O2反应生成乙醛,此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项错误。
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23 g Na与足量H2O反应完全后可生成NA个H2分子B.1 mol乙烯分子含有2NA个碳碳双键C.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H2的混合气中含NA个原子D.标准状况下,22.4 L Cl2与足量Fe和Cu混合物点燃,反应后转移的电子为2NA个D 解析23 g Na的物质的量为1 mol,而1 mol Na与水反应可生成0.5 mol H2,即生成0.5NA 个H2分子,A项错误;1分子乙烯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1 mol乙烯中含有NA个碳碳双键,B项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而N2和H2均为双原子分子,因此1 mol混合气体中含2 mol 原子,即2NA个原子,C项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 Cl2的物质的量为1 mol,与足量Fe和Cu混合物点燃,Cl2得到了2 mol电子,转移的电子为2NA个,D项正确。
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Y的气态氢化物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液态Z可作为核反应堆的热传导剂;W与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化合物Z2O2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B.原子半径大小:W>Z>X>YC.W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其漂白原理与氯水类似D.Y的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反应生成盐D 解析X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推出X为C或S,四种元素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故X为C;Y的气态氢化物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此氢化物是NH3,即Y 为N;液态Z可作为核反应堆的热传导剂,常用Na-K合金作核反应堆的热传导剂,又是短周期,因此Z为Na;W与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则W为S。
Z2O2的化学式为Na2O2,其电子式为Na+]2-Na+,含有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A项错误;原子半径:Na>S(即Z>W),B项错误;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理是SO2跟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可以恢复到原来的颜色,而氯水的漂白性是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把有色物质氧化,是不可逆的,故二者漂白原理不同,C项错误;N 的氢化物是NH3,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硝酸,两者发生反应NH3+HNO3NH4NO3,D项正确。
9.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B )A.Cu溶于稀硝酸:Cu+2H++NCu2++NO2+H2OB.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气体:Al+CO2+2H2OAl(OH)3↓+HCC.用CH3COOH溶解CaCO3:CaCO3+2H+Ca2++H2O+CO2↑D.NH4HCO3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HC+OH-C+H2OB 解析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3Cu2++2NO↑+4H2O,A项错误;碳酸的酸性强于偏铝酸,因此可发生反应Al+CO2+2H2OAl(OH)3↓+HC,B项正确;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写,C项错误;NH4HCO3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N和HC均能与OH-反应,D项错误。
10.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B )A.在pH=1的溶液中:S、Cl-、N、Na+B.在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Na+、Cl-、N、K+C.在1 mol·L-1的NaAlO2溶液中:K+、Ba2+、S、OH-D.在1 mol·L-1的AlCl3溶液中:N、Ag+、Na+、N11.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其中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简单离子所带电荷绝对值相同;W与Y同主族,且Y的单质存在于火山口附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原子半径:W<Y<ZB.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Y>WC.W、X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其中一种与水反应生成气体D.四种元素中,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D 解析Y的单质存在于火山口附近,Y是硫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Z是氯元素,W与Y同主族,W是氧元素,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简单离子所带电荷绝对值相同,则X 是镁。
原子半径:W<Z<Y,A项错误;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Y,B项错误;W、X只能形成氧化镁,C 项错误;四种元素中,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D项正确。
12.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2-甲基丙烷()也叫异丁烷B.蛋白质和糖类均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乙烯和丙烯只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D.苯使溴水褪色的原因是发生加成反应A 解析2-甲基丙烷也叫异丁烷,A项正确;糖类中的单糖、二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B项错误;丙烯上的甲基在光照时能发生取代反应,C项错误;苯使溴水褪色的原因是发生了萃取,D项错误。
13.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氧原子的数目为0.2NAB.含有NA个阴离子的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AC.标准状况下,等体积的水和CO2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2D.1 L 1 mol·L-1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水解生成Fe(OH)3的胶体粒子为NA个A 解析3.2 g氧气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n==0.2 mol,故氧原子个数为0.2NA,A项正确;1 mol过氧化钠由2 mol钠离子和1 mol过氧根构成,含NA个阴离子的Na2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与水反应时转移1 mol电子,B项错误;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而二氧化碳为气体,故等体积的水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不同,C项错误;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分子”的聚集体,故形成的氢氧化铁胶粒的个数小于NA,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