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探究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探究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与措施摘要:本文基于对国内绿道规划建设内容、过程、保障措施的反思,指出了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是深化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主要切入点,阐述了绿道层次性与相互衔接建设是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各类乡村绿道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与作用,探讨了以乡村绿道带动城市绿道建设与提升的发展方向与手段,最后从技术创新和体制保障两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绿道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并进一步阐明了绿道建设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道规划;建设现状;思考;内容;意义;措施绿道理论源于美国,于1980年代被我国学术界引入,其很多规划思想已在我国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以体现,但基本没有独立编制绿道规划。

绿道作为一种特殊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其相互连接与交叉形成的绿色网络对改善绿色空间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绿道理念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随着绿道概念的深入,绿道作为城乡环境协调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得到长足发展。

2010年,广东在珠江三角洲建成了2 372km的绿道。

这些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促进了中国绿道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与生活品质带来了积极影响。

1国内绿道规划建设的现状思考目前,在欧美地区绿道网规划已逐步融入城乡规划过程中,然而我们国内绿道的规划和建设才刚刚起步,缺乏全国的规范标准和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特色的理论研究依据,在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中更多依赖于欧美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对绿道作用认识有明显的局限性。

与美国相比,主要体现在建设主题单一,绿道网络层次未形成,绿道专业性管理机构缺乏,规划建设人员参差不齐,保障体制不完善等方面。

1.1 主题功能比较单一从欧美绿道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绿道功能经历了单一的休闲功能-休闲、保护优美的自然景观-生态功能、休闲、审美和教育兼具的3个发展变化阶段,完成了绿道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的转变;从发展趋势来看,绿道的生态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广东省率先完成的以“慢行系统”为主题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建设正逐渐影响全国各个省份,成为各地绿道建设的模板,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广东着手改变“绿道就是自行车道”观念,强化生态理念的同时,“绿道就是非机动车车道,绿道是慢生活节奏的代表”的想法在全国很多地区蔓延,真正具有生态连接作用或者生态保护意义的绿道建设项目并不多见。

1.2 绿道网络层次不足,衔接不够绿道网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需要从区域层次、地方层次及场所层次3个层次进行规划,并且在各层次上做到相互衔接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层次性丰富、衔接效果好的绿道网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广东珠三角绿道网络从一开始就注意了县、市、省三级网络的搭配和分工,并建立了省域范围内城乡绿道网骨架,为将来绿道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与我国其他地区绿道建设实践相比,则更多从场所层次来构建绿道网络,更为宏观区域范围的绿道层次规划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为将来绿道的层次布局、各类绿道衔接带来了隐患。

1.3 绿道规划建设的管理机构及从业人员简单化美国诸多绿道网络项目的建设成功依赖于美国绿道机构的建立,如负责国家、州、地方不同尺度的绿道网络建设的综合性绿道项目资源保护基金会等。

相比较而言,我国多是由建设或城市规划相关部门临时组织人员承担绿道建设任务,因涉及林业、交通、水利等不同部门,从而造成了绿道规划建设效果受制于不同部门的价值取向影响。

同时,绿道建设需涉及景观生态、植物、旅游、交通、城市规划等学科,因此,一般宜由风景园林师主持完成,而目前国内绿道规划设计工作多数由城市规划人员主持承担,风景园林规划人员鲜有参与。

1.4 保障体制不完善早在1987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绿道建设的相关推动法案,如GAP分析项目、美国遗产河流项目、千禧道项目、国家步道系统等。

这些法案为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募集资金提供了依据,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美国绿道建设的蓬勃发展。

而我国绿道规划建设法律法规以及条例处于空白状况,绿道相关的实施政策、立法规章、投融资体系、绿道管理方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2 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措施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科学对策一则需要充分结合各类线性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二则需契合国家大政方针,明确绿道建设的抓手和切入点。

因此,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各类线性空间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保护要求、旅游发展需求等特点,科学合理安排绿道规划建设内容,明晰绿道建设的作用与关系。

2.1 乡村绿道规划建设2.1.1 乡村绿道的提出乡村绿道是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绿色土地网络的可持续性规划设计与管理,主要包括水网、路网、村网等线性空间,是在原绿道概念的基础上,以广大的乡村线性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的,促进城乡层面上生态体系、产业体系、文化体系等有效连接。

表现为具有生态意义的各类自然廊道,具有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的乡村文化景观廊道,或具备游憩功能的各类公园路以及具有生产发展体现经济价值的产业集群带等。

2.1.2 意义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和蓬勃发展,乡村绿道的科学合理连接对于城乡重构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在城乡层面上,对重组城乡之间破碎的自然空间,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游憩角度分析,乡村绿道为城乡之间、景区之间建立有机连接,有利于城乡居民便捷进入乡村的景点、景区等,从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从经济角度分析,依托乡村绿道连接功能的耦合,以产业带形式促进产业之间关联性,益于面状污染整体整治、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科技人才方面聚集等,促进地方产业集聚的效果提高。

因此,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2.1.3 乡村绿道建设内容结合乡村的环境资源特征以及地理条件,从当前乡村景观的组成要素布局整体性、体系性不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为发展宗旨,建设生态保护型、生态修复型、游憩型、产业发展型、文化景观型五大类绿道,发挥乡村绿道在城乡空间重构中的作用。

具体建设内容以及作用见表1。

表1 乡村绿道建设内容与作用2.2 实施多层次城乡绿道网络规划与衔接对各类型乡村绿道按照“区域—地方—场所”3个层次实施。

区域层次绿道从国土层面、省域等范围出发,按照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角度有关要求,对各类具有丰富生物资源的线性空间实施有效连接,突破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地方层次从地级市域到县域范围出发,按照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旅游发展的需要,有机组合各类线性空间,发展不同主题绿道,其中,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主题型绿道为上一层次绿道网的分支;场所层次。

3 措施与建议要实现绿道规划建设从“简单”模仿到科学创新的转变,一则需要创新绿道规划技术,为城乡统筹绿道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则需要建立政策法规、组织机构、资金保障等体制,促进中国绿道建设可持续发展。

3.1 规划技术创新从我国城乡之间环境问题、产业发展需求、人居环境提高等实践出发,因地制宜找到切合我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应用技术,一则需要在欧美绿道规划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二则在现有各类规划行业技术标准基础上指导绿道规划的规范或行业标准。

3.1.1 应用技术创新通过各类国家基金项目或科技专项等形式,在欧美绿道规划应用技术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土现状和特点,对绿道连接技术,选线技术,反切割、反破碎技术等进行针对性研究,进一步明确绿道具体运用方式,为绿道工程具体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1.2 技术标准制定在现有的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学等行业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依据绿道的特点,通过技术集成方式制定绿道规划的技术标准,明确规划资质、规划人员组成方式、规划过程;形成绿道评价体系、绿道宽度和分布密度等技术指标等。

3.2 保障体制实施绿道网战略,必须强化政府在绿道网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公众参与和扩大交流合作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3.2.1 政策法规保障绿道网的实施,一则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有关绿道建设和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形成法规保障体系;二则要加大对绿道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把绿道网战略工程纳入地方建设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中去。

3.2.2 机构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全国和地方的绿道网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对绿道网建设的领导,对涉及跨区域的绿道网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省、市、县分级管理,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3.2.3 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绿道网建设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让百姓明白绿道网建设的意义和生态常识。

扩大公民对绿道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绿道网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2.4 资金保障机制建立绿道网资金管理体制,统筹运用预算内外投入绿道网的资金。

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绿道网建设,引导全社会扩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绿道网建设的投入。

4 结语绿道建设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促进城乡生态、经济、休闲、文化等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绿道规划建设实践在中国的深入,绿道建设也将逐渐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1 何昉,康汉起,许新立,等.珠三角绿道景观与物种多样性规划初探—以广州和深圳绿道为例[J].风景园林,2010(2):74-80.[2] 叶盛东.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J].国外城市规划.[3] 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7):88-91.[4] 蔡瀛,何昉,李颖怡,等.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1,9(27):33-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