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火锅的由来

火锅的由来

火锅的由来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

据考证。

东汉时期即有火锅。

唐代xx的问《问列十九》诗:
“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吃火锅的情景。

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明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据说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

相传,他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

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的一次火锅胜宴。

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味。

著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鲜嫩香辣,风味独特;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风味别致,吊人胃口。

此外,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别具风味,堪称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为食客们所津津乐道。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涵着不少饮食文化的内涵。

如东北人招待贵宾时,火锅里的菜摆放颇有讲究;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

既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放少许。

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禽肉类,示意你离去。

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菜是少不了的。

即芹菜、蒜、葱、芫菜、韭菜、鱼、肉,其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
火锅之起源
寒冬来临,神州大地随处火锅飘香。

火锅的起源,迄今有两种说法。

一种起源于东汉,即为东汉的出土文物“鐎斗”。

另一说法认为起源于南北朝。

唐朝时,火锅系用陶瓷烧成,又叫“暖锅”。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的“红泥”,即指陶瓷。

火锅也有简易的。

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碳火盆,盆上放一个同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

康熙吃得很香,便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
“炭火锅”。

涮肉、鸡、鸭、鱼等食品,需用火锅。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吃涮肉者,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

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临安府均吃过涮兔肉,他命名为“拨霞供”。

据《考吃》记载,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

《清稗类钞》:
“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

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原名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

据旧《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
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锅”。

乾隆六下江南时,所到之处,人们都为他准备火锅。

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宁寿宫举办千人宴,共摆800桌,5000人入席,每桌设两个火锅,共用了1600个火锅。

火锅起源于重庆,据说是当时的纤夫日日在河边工作,身上的寒气十分重,就到山里采来了许多作料,像辣椒、八角、大蒜等等,放在一个锅中,用江里的水,和着这些作料以及许许多多的主食一起煮,能驱走身上的寒气。

相关主题